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轉載-如何自我要求並提昇自我?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如何自我要求並提昇自我? 文 / 聖嚴法師 如何提昇自我?這要從提昇能力和人格昇華兩方面來進行。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就要謙虛地學習;如果已承擔某項工作,即使做得慢、做得差,仍必須全力以赴,追求更高的品質。能力改進的同時,也是在提昇自我,腳踏實地來充實自己、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就是能力的提昇。 但是,僅僅提昇專業或處事能力是不夠的。許多人做事能力很好,但是品德不夠好。品德是什麼?就是自己的人生觀,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心態,這兩種相加就是品德。如果對人放不下,這樣的人品德一定有問題,而且常常是在情緒之中打滾,也因為自己有情緒,周圍的人也跟著受到波及,也就是所謂的池魚之殃了。 慈悲沒有敵人 有些人心地很好,待人友善,不存壞心眼,卻常常被人傷害,為什麼?因為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波動,一波動,就被人傷害了。多數人都認為是他人傷害了自己,實際上不是他人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很容易受到影響。如果能夠有些安定力,以及隨時隨地存有受挫折、受批評的心理準備,經常調整自己,就能夠不受環境影響了。 如果是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該怎麼辦?就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樣,情緒就不會波動,也不會受人事的影響而動搖。而當我們心理不平衡時,最吃虧倒楣的其實就是自己,那才是真正累人和痛苦的,所以煩惱要比工作上的疲累更可怕。 我們和所有的人都一樣是眾生,所以不需要自視過高;不過,雖然我們是普通凡夫,但還是要學習菩薩的慈悲精神。慈悲就是沒有敵人,沒有敵人的意思,就是包容所有的人,不僅是親人,連敵人也要包容。 包容並不等於是犧牲自我,而是把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因為息息相關、唇齒相依,所以彼此守望相助。小至家庭,大至國家,只要一個人動,整體都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使得在職場上存在著一種情況,認為只要贏過對方,讓對方倒下去,自己才能夠往上爬、站起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競爭不是要將對方打倒、比下去,而是每個人努力地提昇自我。自己的成長亦會帶動他人的成長,當我們每個人都成長了,自然會產生彼此的包容力。而「自他不二」,亦即自己和同仁之間是一體的,不分彼此,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就會非常快樂。 對自己也要慈悲 相反地,如果心存敵人,那麼時時刻刻都會感到有敵人出現。譬如他人工作表現比自己好,自己心裡放不下,就產生了敵人;心中嘀咕著他人工作表現比自己差,那也是敵人。所以,當沒有包容心、沒有慈悲心時,處處都有敵人。有時甚至於自己就是自己的敵人,譬如自己和自己比較,高估自己,或是自我要求過高,一旦要求不到就恨自己、看不起自己。 慈悲不僅是對他人,也要慈悲自己是個眾生,原諒自己。譬如當自己煩惱不已、放不下自己的時候,不要過於刻薄嚴苛地要求自己,畢竟自己只是普通人,如果自我要求過高,希望一定非要達到什麼程度不可,結果通常是自己更加痛苦。譬如有人一定要考上醫學院,但是沒有評估自己本身是不是具有考上的條件,最後難免失望。因此奉勸大家,一者要自我學習成長以提昇能力、品德,同時也要存著「盡心盡力第一」的態度,才不會自惱惱人。 摘自:《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轉載-陪媽咪享受一場浴佛SPA 2023-05-12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陪媽咪享受一場浴佛SPA 2023-05-12 聖嚴法師開示 浴佛的來源是當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時,據說有九龍吐水為釋迦牟尼佛太子沐浴。因此紀念佛陀誕生之日,都叫作「浴佛節」,我們是代表龍天護法為還沒成佛的太子沐浴。 浴佛的意義以現代而言,一方面為釋迦太子浴佛,一方面為我們自己內心的佛洗淨,即是清淨自己的身心,用浴佛來代表、象徵。每一個來參加浴佛的人,並不僅僅為釋迦牟尼佛倒一點水表示浴佛,實際上是為我們自己的內心淨化而來浴佛,這非常重要。 另外,今天也是母親節,中國的浴佛節和母親節時間非常接近,甚至在同一天,我們同為天下所有的母親祝福、紀念。母親很偉大,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他的母親,便沒有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我們也一樣,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因母親而出生,因母親的愛護而成長,因此我們要感恩母親。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轉載-心胸開朗,就不受環境局限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心胸開朗,就不受環境局限 文 / 聖嚴法師 有不少人常常覺得,自己的工作順利,甚至事業做得也還平順,生活範圍相當廣闊,但是內心世界或行為模式卻總是像受到某種限制,而被局限在一個小框架裡,心胸開朗不起來。 所謂的「心胸開朗」,應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種是眼界開闊、心胸廣大。通常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對於現實的環境與遭遇抱著樂天知命心態的人,才能夠做得到。這種人非常幸運,他的性格天生就很開朗,但是這種人也可能變成對什麼都不在乎,做什麼都好,即使無所事事也不以為意,這麼一來,生活可能會發生問題,生命也缺乏意義。 至於心胸開朗的第二個層次,則是指超越全部的時空環境、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敗是非,這種超越的觀念和心態,才是真正的開朗。 我認識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但後來遇到經濟不景氣,生意開始走下坡,於是心情非常沮喪。我告訴他:「原本你是沒有生意的,漸漸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的,現在不過是回歸原點,你也只有好好面對它。」 他說:「起初沒有生意時都還好,反而是生意好轉以後,一下子虧了那麼多錢,讓我覺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安慰他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夠處理的就盡力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放下。在這個時代環境中,許多因緣條件配合起來,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你心裡著急也沒有用。」 他聽了以後說:「難道,就這樣讓全部的事業成為過眼雲煙嗎?」 我說:「你本來就沒有事業,一切等於從來沒有過。將來如果有機會從頭做起,那不也是很好嗎?」 他又說:「我大概沒希望了。」 我鼓勵他:「不要這麼說,這一生沒有希望,來生還有希望,永遠都有希望的。」 一個心胸開朗的人,對於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該努力的時候就努力、該迴避的就迴避、該處理的還是會去處理。真的沒有辦法、處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面對,接受下來。也就是說,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如果當時的現實條件、環境因緣無法處理,也不要再掛心,就放下它吧! 曾經有一年颱風來臨前,我們北投農禪寺因為地勢低窪,所以未雨綢繆,提前把所有放在低處的物品搬到高處。可是颱風來的時候,還是逃不過淹水的命運,農禪寺淹成一片汪洋,損失很多物品。面對這無奈的事實,我認為既然已經盡力處理了,無論結果如何、有沒有損失,都不必那麼在意,只要全心處理善後就好。 這就是善用因果、因緣的觀念來看待事情。 如此一來,就能夠超越利害、得失、成敗,不受外在環境的局限,到了這個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開朗。 摘自:《真正的快樂》

轉載-放下一切負擔 2022-11-14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放下一切負擔 2022-11-14 聖嚴法師開示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等一切現象,全都是因緣所生。而緣起緣滅之間,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法則。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當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並不可能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當它枯萎之後,就會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而是隨著因緣而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由此可見,所有鮮豔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人類也是一樣,或許有人會以為,我們這一輩子是男性,就永遠都是男性;這輩子是女性,就永遠都是女性。但其實這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來看,人死了以後,下輩子是男或女是說不定的。又例如,小孩雖然年紀小,但「小」並不是他的自性,當他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並沒有不變的性質。我們的身體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其中連我們生命的主體「識」,也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這種角度、觀點來看世間,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非追求不可的東西,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討厭、煩惱和放不下的。因為因緣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暫時的現象,當好的狀況出現時,要知道它會漸漸失去,所以不需要太興奮。從另一方面來說,好的現象可以使它變得更好,壞的現象也可能使它好轉,即使再壞的狀況發生,最後也不過是一無所有,但是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要緊。 當我們以無常的觀念為著力點,就會看到萬物的自性都是空的,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因此佛教說「五蘊皆空」。既然五蘊皆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的東西又是沒有自性的,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苦可言呢?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而離苦本身就是樂。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負擔,並且從這些刺激中得到解脫的快樂,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這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澈的快樂。 ◎文: 聖嚴法師 ◎圖:常參法師 ◎轉載自《真正的快樂》

轉載-接受理性和感性的事實 ■ 文╱聖嚴法師

轉載-接受理性和感性的事實 ■ 文╱聖嚴法師 理性,就一般人的理解而言是好的,可是理性究竟是什麼呢?是指每一個人都有其理想、理念、理論的依據和邏輯的思惟方式。例如:哲學、宗教、政治、藝術都有其派別及系統的理論根據。這麼說,是不是理性都是對的呢?不盡然。因為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如果彼此互相爭執就產生摩擦,往往為了理性之爭而演變成感性的結果。可見理性雖好,但不是真好,這就是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反過來說,理性既然有問題,是不是就不要理性呢?如果持這種見解的話,將更麻煩。所以,在不夠好的情況下,人類依然要有理性的態度和修養。 感性,人們常說感性的人是不理智的。可是世間的活力是由感性來帶動的,例如: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是感性的感情在不斷地維繫著,乃至於宗教上的信仰和藝術的創作,又何嘗不是感性的呢?感性為社會帶來柔和、安詳的心靈,以及幽美環境的感受;反之,當感性變成情緒化的衝動或過於氾濫,勢必為人類招致無窮的苦難。 雖然理性和感性的極端,會導致禍害和困擾,可是人間相就是如此,因為我們都需要它們,也離不開它們。從佛教的立場來說,必須承認並且接受感性和理性的事實,而且若要改善人生,我們必先從如何調和理性及感性的問題上著手,其次是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後便可自如地應用理性和感性。唯有如此,才能替人類創造人間淨土的果實。人間淨土是否僅是理想?會不會真的實現?則完全基於我們的信心和努力。假使我們時時為理性和感性起爭執,不善於處理,那麼人間淨土永難出現;反之,我們若能善於處理它們,人間淨土就會在你我之間的生活環境中開展出來。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轉載-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2022-10-26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2022-10-26 聖嚴法師開示 我曾經參加2002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World Council of Religious Leaders),主要是為了討論如何解決宗教衝突的問題。開幕典禮吸引了4000多人參與,世界各宗教領袖代表總共有70多人與會,大家共同為世界和平而祈禱。泰國王儲也於大會開幕典禮中致詞,肯定大會宗旨。 理事會召開後,所獲得最具體的結果就是,將這個原本不定期的會議組織,確立為常設機構,總部分設在紐約及曼谷,每年召開一次年會,並確立未來執行的方向與目標,負責協助聯合國致力於宗教相關的議題。 在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三天會議期間,分組討論了四個主題:防止及緩和種族衝突、恐怖主義,貧窮與發展,以及環保與倫理問題。我參與了環保小組的討論,擔任共同主席;此外,我也參加了貧窮與發展小組,並於會中發言。 環保是備受全球關心的議題,然而,許多人在談論環保時,只強調不要浪費自然資源、要重複使用自然資源,永保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可是如果人的價值觀沒有改變,人與宇宙的一體觀不能建立,永遠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會完成環保的終極任務。 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與浪費,已造成自然資源的急速損耗,與生活環境的全面破壞。為了徹底、有效解決問題,環保工作應該先從內心做起,也就是倡導我所主張的「心靈環保」;否則雖然解決了某一些問題,卻又會製造另外更多的問題。人的價值觀如果不能從個人的擴大為全體的,從眼前的延展到永遠的,環保是無法真正做好的。 人類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的多、享受的好,貪圖眼前的利益。其實,除了自己之外,應該想想地球上的其他眾生也有求生存的權利,包括全人類,以及一切動植物生存的權利,也應該多留一些自然資源給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應該透過廣大久遠的時空,來謀求利益的著眼點,應該和一切眾生共同並且持久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有一位印第安人的西雅圖酋長比喻,大地是人類共同的母親,所以我們在吸吮母乳之時,必須保護母體的健康。 如果我們經常有布施心、有照顧環境健康的心,以彼此奉獻取代相互掠奪,以保護換取報酬,讓當代全人類以及後代子孫、一切眾生,都能過得平安快樂一點,我們自己的健康、平安、快樂才有保障,這就是心靈環保。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環保工作。 更進一步說,如何落實心靈環保?可以用「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兩句話做為準則。也就是說,存慈悲心便不會製造敵人,如果能夠把天下蒼生都看成自己的親友,就能夠保護自己,也能夠保護環境了,大家都能自保保人,大家都能少煩少惱,這便是落實心靈環保的境界了。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人間世》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轉載-如何改掉壞習慣?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如何改掉壞習慣? (攝影 / Huangmq) 文 / 聖嚴法師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開始。所謂好習慣,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應對言行,不失儀態,不讓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對家人關心,對公共環境愛護,舉手之勞做好環保。從觀念、心理、口頭到肢體動作,都能考慮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讓他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好習慣。 如果將生活安排得亂七八糟,那是對自己的傷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檢點,吃無吃相、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行無行相、臥無臥相;與人相處時粗言惡語,以暴戾之氣對待周遭的人,不愛護公共環境的事物;跟同事相處則妒嫉排擠、爭功諉過、懷疑怨恨;或是處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細心、不踏實,沒有自我反省評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檢點,一味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壞習慣。 決心改掉壞習慣 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態度,是反覆出現同樣的想法、語言、動作。常常有人對我說:「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容易在無意間讓別人受到傷害。」我的忠告是:「既然你已經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不要一錯再錯了,應該練習著慢慢改進。」但是願意改掉壞習慣的人很多,有恆心時時檢點、日日改善的人卻不多;所謂積弊成習、積非成是、積習難改。其實,只要發願改善,就可做得到的。 也有人對我說:「師父,對不起,我什麼壞習慣都沒有,就是有點小嗜好,喜歡喝酒抽菸。」他有酒癮、菸癮,除了造成身體的負荷之外,也可能會酒後傷人,二手菸害人,這還不算是壞習慣嗎?但也不用擔心,只要勇於發願,戒酒戒菸,也不是難事。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有口吃的毛病,我告訴他:「你可以自我矯正,不要急著一下子想把話說完,自己在家的時候,多練習朗誦,或者也可以安排到學校去上矯正的課程,改掉口吃的毛病是一定辦得到的。」至於我自己,年輕時說話速度非常快,經常有人向我抱怨我說話太快,讓人聽來吃力不舒服,於是我就不斷地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就改掉說話太快的習慣了。因此,要改掉一種習慣,決心與毅力相當重要。 付出恆心檢討改善 有些人出口就是罵人的話,或是不說粗話就開不了口,縱然常常被人譏諷為「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也不在乎。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練習著少罵人,少說粗話,就是好習慣。要改掉這種習慣,可以在每次說話之前,先念一句佛號;在想罵人的時候,先做一下深呼吸,感覺自己呼吸的進出,可以讓自己的壞習慣緩和一下。如果發覺自己罵了人,說了粗話時,立即對人致歉、對己慚愧;久而久之,說話粗魯的壞習慣就會改過來了。 要改掉壞習慣,首先要下定決心發願,同時要隨時勉勵自己,以免不留意時老毛病又犯了。這是要付出恆心的,因為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當然也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改掉的。 摘自:《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