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轉載-心的層次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心的層次 文 / 聖嚴法師 心的活動層面有三,最高的是精神層次,其次是觀念層次,第三是情緒層次。 情緒層次 這是屬於動物層次的一種心理反應,也就是動物的本能,例如相爭、互鬥、追求、逃避、攻擊等。 競爭有兩種類型,那就是馬拉松式和拳擊式的競爭。後者的目的是要打倒對方,讓對方爬不起來,如同動物的弱肉強食。 人性的競爭要像馬拉松式或接力賽式的競爭,這種方式是鼓勵人人平等地依自己的能力,盡力往前跑,不考慮到左右相鄰的人跑得快或慢。 企業家施振榮先生就曾提出這樣的觀念,他說:「正確的經營是協助他人經營。」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商場猶如戰場,商場上的對手就是敵人。 其實,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商場的競爭者是我們的恩人,因為有高明優秀的競爭者,才會促使我們不斷地改革、創新。這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之一,這樣的觀念也就是佛教的思想和觀念。 觀念層次 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想法,以現代潮流來說,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尤其是西方人,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外,同時也尊重他人表達意見的自由,這種平衡的互動是一種自由民主的精神。 當大多數人的想法共同結合在一起蔚為風潮時,便會形成一個時代的思潮,即所謂流行的思想。一般而言,少數人的先驅思想,能帶領著時代潮流往前進,這類思想開始得早,卻不一定馬上被人接受,有可能會被誤會、曲解而不受重視;也有可能因為理論基礎不紮實,宛如曇花一現,流行不久之後便銷聲匿跡。 但是無論如何先進的思想,凡夫的觀念都是有偏差的,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及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不夠客觀的、不正確的,也是不公平的。事實上我們在三度空間所見到的都只是幻象而已,沒有辦法看到實體,也就是我們所見、所聞、所思,皆是虛妄法,非佛法所說的真實法,因為有「我」的存在之故。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已經很客觀了,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設想考量,實際上都還是屬於自己的想法。在沒有其他的辦法或選擇下,我們還是需要用觀念層次的想法、看法來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不過我們最終應該要超越這個觀念,使之提昇成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 如果光用理論的、觀念的、邏輯的角度來衡量人、判斷事,那是不慈悲,也是沒有智慧,要進一步包容他人,奉獻自我。用無我無私的智慧來處理自己的問題,用慈悲的精神和觀念來包容他人的差異。能包容就沒有對立的現象,沒有對立的現象,精神層面的超越就出現了。 用慈悲心來對待所有的人,就能體諒所有的人都有他各自的因緣業果;如果用智慧來面對一切的問題、現象,就能把自我的觀點放下,妥為處理當時所遭遇的情況。 我常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如此大家就能和樂共住,相融共事。

轉載-幸福之道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幸福之道 文 / 聖嚴法師 健康、內心平安,就是幸福。健康是指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幸福的定義是主觀的,有些人三妻四妾、金玉滿堂,事業也平步青雲,但這種人幸不幸福?當然有可能,但也不一定,可能他們非常孤獨、煎熬、沒有安全感,而且非常飢渴。飢渴的原因就是貪心、懷疑心或妒嫉心太重,像這種人是不幸福的。 知足有幸福 幸福不一定是物質上、外境上的順利,而在於自己的心是不是平靜、是不是感到滿足、能不能喜歡自己?喜歡自己並安於現狀的人是最滿足的。安於現狀並不等於得過且過,而是清楚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並且努力去做,自然得到了回報和收穫,如此才會心存感恩而覺得滿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不知足一定不會幸福,另外,恐懼、排斥、妒嫉都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所謂不知足,就是得隴望蜀,這樣會很痛苦。「生命就在呼吸間」,如果忘記呼吸是幸福的,而認為擁有身外之物才幸福,就一定不會幸福;錯把幸福寄託在身外之物、身外之名、身外之事上,一定不幸福。 但也不是說物質全都要捨棄,生活所需的物品還是要,與自己相關及對他人有益的事,還是一定要管、一定要做。能夠付出多少,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擁有的資源而定,再加上環境、時機的配合,這就是智慧!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講,生命中的打擊和災難,有人為的、也有天災,但每一項打擊或災難對我來說,都是生命的養分。當熬過這些挫折和打擊後,就會轉換成自己的能量。本來是壓力、破壞及危機,在度過以後就會使我更上一層樓。 以我剛到美國時為例,剛抵達時,他們樣樣都準備得好好的,我一去就擔任佛教會副會長、寺院住持,加上正要開闢一座大道場,對我來說是前途無量。可是我自己選擇離開那裡,結果變成流落街頭的流浪漢。過去我沒有想過自己會當流浪漢,當時沒有地方住,每天背個睡袋、背包到處走。在這種狀況下,卻發現自己的生命力很強,從來沒有活在這麼大的希望裡。所以,這個生命歷程對我來說太有意義、太有價值了! 災難轉化的幸福 另外,臺灣曾發生過好幾次災難,像是九二一大地震、納莉颱風、桃芝颱風,還有SARS疫疾。每次災難後,我見到不少人從頹廢、消極的情緒轉變為積極,從旁觀者變成救災的參與者。有的人房子倒了或被水淹沒,甚至家裡有人往生,但他們很快就站起來自助助人,同時也成長了。 例如我們有安心服務站、急難救援組織,主動與受災的民眾接觸,給予他們關懷,結果他們也親自參與救災工作,這樣就是因禍得福。照道理說,他們本來很倒楣,但是通過這些歷程以後,他們得到了幸福。而關鍵是,災禍、挫折或失敗並不會直接轉變為幸福,而是要靠自己不斷地提昇自我。 除了感恩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還要思考如果失去了怎麼辦。這時,要感謝這樣一來自己能少一點負擔,這就是逆向思考。逆向思考很重要,不管發生任何事,好的不要想得太樂觀,因為可能隨時有不好的狀況發生;遇到壞的狀況也要懂得逆向思考,因為壞的狀況不可能一直壞下去,遇到任何轉機,馬上就是另一個天地出現。所以,「逆向思考」能讓我們常保幸福。 摘自:《不一樣的親密關係》.開啟兩性的幸福密碼

轉載-沒有非你莫屬的事 2025-06-30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沒有非你莫屬的事 2025-06-30 聖嚴法師開示 因為「因緣」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需要環境及時間的配合,所以沒有非你莫屬,非你不可的事;也沒有非要做不可的事,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允許你做,你就努力去促成其事,但完成不了時,也不必太難過,或者太在乎。 諸位有沒有看到我們農禪寺的照壁上,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中的八個字。「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剛才講的,沒有一定非要完成,非我不可的事,這就是沒有執著心。 牢牢抱住一件事、一樣東西,或是抓住一個人,那一定是痛苦不堪的;可是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抓,什麼人都不需要,則又會變成孤立無援。所以「而生其心」,就是要處處留心,時時留心,努力促成其事。這裡說的「心」是智慧心,是盡心盡力的心,是知己知彼的心,是認識環境、認識自己的心。也就是對主觀的自我條件,及客觀的環境條件,都能用智慧去衡量,這叫作「而生其心」。 要運用人來完成我們希望成功的事,要運用事來幫助人成功,這是相輔相成的。「用人成事,用事成人。」而且還不要被某一個圈套套住,也不要用圈套去套住人,這叫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了這種智慧的心,你就可以隨緣來成長自己、成就他人,隨緣為自己處理困難,為他人解決麻煩,這就是能救苦救難的菩薩了。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動靜皆自在》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轉載-自由和尊嚴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自由和尊嚴 文 / 聖嚴法師 當一個人擁有了衣食名利之後,往往會發現除了這些之外,生命中好像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和尊嚴。 所謂的自由和尊嚴,簡單地說,稱心如意、不受約束就是自由,沒有委屈就是尊嚴;相反地,被限制就喪失自由,被壓迫就沒有尊嚴。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派翠克.亨利(Patrick Henry)曾說過:「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後來成為追求自由者的名言。當統治者用軍事、武力、政治,或是用文化、宗教來壓迫被統治者,使得他們不敢講出自己心中的話,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不自由。至於一般犯了法的受刑人,在獄中受到約束而不自由,這是因為他們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做了錯事,自作自受才進了監牢,基本上這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自由。 一般人認為的自由,通常就是指身體活動和言論思想都不受約束,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且從古到今所講的自由,大部分都是從「征服」的概念出發,為了發展自己的欲望,把這種「擴張自我」的觀念和作法當成自由,不斷向外在環境爭取。這樣的自由,其實是有問題的。 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說了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發展出來的自由,相對地一定會妨礙他人的自由;在發揮自己的當下,卻也限制、影響到別人,這樣的自由,就算爭取到手,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應該讓自己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共存,讓個人的自由與團體的自由相容,而不會讓自己的自由超越團體的、整體的自由。如果僅僅只知道維護個人的自由,那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混亂,滋生許多問題。當前世界人與人之間互相鬥爭、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有太多人只知道爭取個人自由。 至於尊嚴呢?有人說「尊嚴是別人給的」,這真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常講「自尊而後人尊」,意思就是要我們自尊自重,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在尊重自己之前,還應該先尊重他人,因為我們給人尊嚴,對方才會給我們尊嚴。如果我們不尊重人,只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也許表面上看來像是得到了尊嚴,其實那樣的尊嚴恐怕是不真實的。 真正的尊嚴,還包括尊重自己的身分,尊重自己的責任,並能和他人建立起彼此互相尊重的關係。譬如身為父親,行為舉止就要像個父親,不是大男人主義的父親,也不是霸王式的父親,而是慈愛、慈祥、懂得以智慧教養孩子的父親。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做父親的尊嚴,否則僅僅在孩子面前耍弄父親的威權,到最後可能為了爭取尊嚴,反而失去尊嚴。 尊嚴、自由可以是靠向外爭取得來的,也可以是因為自己先給與別人,因而得到自由和尊嚴。第一種方式並不可靠,第二種方式比較穩當。 我們這個社會,爭取尊嚴、自由的人太多,願意給人家自由、尊嚴的人太少,所以日益混亂。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建設人間淨土,一定要採取第二種態度,才是比較踏實可靠的。 摘自:《找回自己》

做心的主人 文 / 聖嚴法師

做心的主人 文 / 聖嚴法師 人生在世,雖然有很多不如意、不順遂,但無論遭遇什麼樣的逆境,都要好好掌握、把持住自己的心,時時存有善意,處處保持正念,以篤實、堅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難與障礙。 可是掌握自己的心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連「心」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像牆頭草一樣,東風吹西面倒,西風吹東面倒,沒有一定的立場、一定的方向。 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心如何運作,常常在做什麼,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活動,如此一來,就不會盲目、無聊或是莫名其妙地活動,也比較可以主宰自己的心了。 正如禪宗的兩個主張:第一,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也就是心一定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第二,要「踩定腳跟」,腳跟不能不點地,一定要踩穩了腳跟,才能再向前邁出第二步。

轉載-自由自在的人際關係 2025-06-23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自由自在的人際關係 2025-06-23 聖嚴法師開示 現代社會的人際網絡愈來愈複雜,關係也愈來愈疏離淡薄,於是很多人都想遠離塵囂過隱居生活。但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單獨生存並不太可能,因為我們一出生至少就與父母、家庭和家族產生了關係,長大以後在社會上求生存,同樣也離不開人群。而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需要,也互相提供服務。所以,在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之中,總是和別人在一起,無法完全脫離社會關係而離群索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作「人間」,釋迦牟尼佛就是體會了人間的各種痛苦、煩惱,才悟道成佛。事實上,佛法所說的「八苦」中的「怨憎會」與「愛別離」,就是兩種來自人際關係的痛苦,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怨憎會」,是指互相憎恨的人老是冤家路窄,常常見面。例如搬了新家之後,卻發現隔壁鄰居正好就是你昔日的怨家;或是出差開會的時候,心中才在想著,在這裡應該不會遇到多年不見的怨家,沒想到在會場裡,第一個接待你的人就是他。 這是很奇妙的事,通常我們總是希望避免遇到討厭的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如此。其實,人與人之間就因為有緣,才會變成怨家。在還沒有把彼此的恩怨化解以前,就會常常遇在一起,彼此互相折磨。因此,在面對怨憎會之苦時,我們應該要主動向對方道歉、認錯,並且好好地與他溝通。唯有面對誤會,才能真的化解。 至於「愛別離」,就是指彼此相親相愛的人,卻相隔千里而不能相聚,甚至天人永隔。每個人都有親人以及所愛的人,當情感互相依恃的雙方分離時,都會讓人感到相當不習慣和痛苦。特別是當其中一人先過世時,另一個人就像是失去伴侶的孤雁一樣,那種情況是非常淒慘、悲哀、痛苦的。 然而,這種淒慘悲哀究竟是誰造成的呢?曾經有一位太太因為先生過世而痛哭流涕,我問她:「妳哭得這樣傷心,究竟是為了誰呢?」她回答:「當然是為了我先生!他拋下我就走了,剩下我一個人孤伶伶的在世界上,實在太殘忍了。」自己的先生都已經死了,還說他殘忍,可見她並不是真的為了往生者而哭,而是為了自己失去丈夫而傷心,這就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而產生的痛苦和哀傷。 所以,當我們面對親人的死亡,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感到悲傷的原因,究竟是不是自私心在作祟?如果真的是為對方設想,就該明白人死不能復生,哭泣不但幫不上忙,倘若亡者有靈,反而徒惹對方傷心。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多為他念佛迴向,並且誠心祈願他能夠往生西方。 另外,如果親人是為了讀書、求職或發展前途而遠離家門,那就更不應該感到悲傷,而是應該採取鼓勵的態度來支持他。 無論是「怨憎會」或「愛別離」,都不要因為自私的想法而讓自己受更多的苦。唯有承受得住與親愛的人分離、勇於面對做人的難處,放下層層的自我執著,才能使我們在人生及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灑脫自在。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真正的快樂》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轉載-如何完成生命的圓融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如何完成生命的圓融 文 / 聖嚴法師 (一)以教育來促成 首先理解到,人為了自利,必先利人;為了求得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著尊重他人。再從對於人的尊重而擴大到對於生命的尊重,儒家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便是以平等的心態來接納他人,乃至接納有情無情的一切生命。 佛教戒殺放生的慈悲精神,即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的生命,復以空、無相、無願來引導慈悲濟世的方向。這些都得從教育的熏陶著手,從小智而進步成大智。故就佛法而言,想獲得智慧,須經聞思修的三個層次,而使眾生的生命,趨向於圓滿的境地,接受從他而得和自我開發的教育。 從古至今,許多的大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教育人類如何地完成自己的生命。生命有個人的、社會的、歷史的、宇宙全體的以及圓融無礙的不同等級。也就是從自私自利的生命,可因教育的設施而昇華為與社會、歷史、宇宙全體的生命。 佛法雖說眾生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但卻不能缺少良師益友所謂善知識的誘導,也就是教育的功用,使人從無知,而知分辨邪知、淺知、正知、深知的不同。 比如:一般偏激的宗教徒們,認為逼殺異端可以升天;一般的人認為猛獸、毒蛇等全部該殺,因為牠們會傷人吃人。這便是邪知及淺知。若依佛法的立場,雖是邪見者,終究也有成佛的一天,雖是毒蛇猛獸,也有其求生存的權利。如果站在平等的立場看生命,則每個生命都該受到尊重。若想使人知道並認同這種正見,當以教育著手。 在佛教的高僧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大修行人,都不畏虎、狼、獅子等野獸,那些凶猛異常的動物都變成他們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大修行人都有一顆慈悲心,而且也沒有以自我為環境的中心,就因為他們「無我」,所以當他們看到任何東西時,就像鏡面的反映,只有被他們所看到的東西,而沒有覺得「我」看到了東西。因此凶猛的野獸也視其如同類而親近他們。 這種事,乍聽起來好像神話,當然,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他們有強烈的「我執」,不僅和異類之間是對立的,和另一個人之間也是對立的,乃至同一個人的心與身之間也是矛盾的,所以總有一些摩擦,而不能相安無事。 從教育可以讓人理解到,此一生命和彼一生命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倘若我們能夠尊重其他的生命,那些生命至少可以不畏懼我們,如果不尊重他們,並且隨時可能傷害他們,他們為了自衛,當然會把我們當作敵人。儒家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將親人視同自身的骨肉,再將一切人視同自己的親人,然後更將一切生物視同自己的家人,而給予照顧。 一般人最多能視親人如自己,唯世間聖者能夠視物如己。所以人類的暴戾之氣,雖可藉教育來矯正,卻不能說僅從知識上的了解和接受,就表示事實上可以改正。從古至今,很多的讀書人,仁義道德能說能寫,但他們自己,往往又被他人譏為「文人無行」或「眼高手低」。所以除了知識的教育,尚須更進一步,從事身口意三種行為的實際修持。 (二)以修持來完成 此所謂的修持,不外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戒為基礎,以定為過程,以慧為目標。此中的定學是先從差別的散心,至集中心,再至統一心。當達到統一心時,不僅是知識上的懂得物我一體是什麼,也會親自體驗到物我一體的境界是什麼。那時便會感到生命的整體性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內涵是充塞於宇宙而無限圓滿的;生命的存在是究竟圓熟的;生命的活動是圓通無礙的。那便是差別相的大融合。 上面提到的生命裡如缺少體驗,則知識和生命是無法相結合的,因此須從體驗來達到「生命圓融」的目的。體驗必須要有方法,或許有些同學知道,我指導禪的修行方法,已有好幾年了,所謂禪的修行方法,本來是不歷層次而頓超直入的,可是對於初步修行的人,還得先由觀想入手。 第一步是把散亂心變成集中心,再從集中心而達到統一心。然後將此統一心粉碎,即成無心,便是禪境。此處的心的意思,是念頭和思想的代名。我們平常所謂的心,經常都在想東想西,故喻如「心猿意馬」,念念不停止。因此要用方法將之導入軌道,便是由散亂的變成集中的,從集中的進一步成統一的。 從散亂變成集中以後,你的念頭轉過來會支持你在方法上精進努力,使你牢牢地掌握住自己所用的方法。從集中到統一,即已從念頭單一化的連續,而變成了無限深廣。如果,從前念到後念,綿綿不斷,稱為「念頭成串」,這是時間的統一;若再從成了串的情況,變為深廣無限,便是空間的統一。時空統一之時,即會體驗到物我一體、內外一體、自他平等、天人合一的心境了。 達到這程度以後,生命是整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內涵是充塞於時間和空間的。但此仍在大我的層次,若能更進一步,大地落沉,虛空粉碎,才是生命的究竟極致,圓融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