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轉載-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2022-10-26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2022-10-26 聖嚴法師開示 我曾經參加2002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World Council of Religious Leaders),主要是為了討論如何解決宗教衝突的問題。開幕典禮吸引了4000多人參與,世界各宗教領袖代表總共有70多人與會,大家共同為世界和平而祈禱。泰國王儲也於大會開幕典禮中致詞,肯定大會宗旨。 理事會召開後,所獲得最具體的結果就是,將這個原本不定期的會議組織,確立為常設機構,總部分設在紐約及曼谷,每年召開一次年會,並確立未來執行的方向與目標,負責協助聯合國致力於宗教相關的議題。 在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三天會議期間,分組討論了四個主題:防止及緩和種族衝突、恐怖主義,貧窮與發展,以及環保與倫理問題。我參與了環保小組的討論,擔任共同主席;此外,我也參加了貧窮與發展小組,並於會中發言。 環保是備受全球關心的議題,然而,許多人在談論環保時,只強調不要浪費自然資源、要重複使用自然資源,永保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可是如果人的價值觀沒有改變,人與宇宙的一體觀不能建立,永遠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會完成環保的終極任務。 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與浪費,已造成自然資源的急速損耗,與生活環境的全面破壞。為了徹底、有效解決問題,環保工作應該先從內心做起,也就是倡導我所主張的「心靈環保」;否則雖然解決了某一些問題,卻又會製造另外更多的問題。人的價值觀如果不能從個人的擴大為全體的,從眼前的延展到永遠的,環保是無法真正做好的。 人類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的多、享受的好,貪圖眼前的利益。其實,除了自己之外,應該想想地球上的其他眾生也有求生存的權利,包括全人類,以及一切動植物生存的權利,也應該多留一些自然資源給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應該透過廣大久遠的時空,來謀求利益的著眼點,應該和一切眾生共同並且持久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有一位印第安人的西雅圖酋長比喻,大地是人類共同的母親,所以我們在吸吮母乳之時,必須保護母體的健康。 如果我們經常有布施心、有照顧環境健康的心,以彼此奉獻取代相互掠奪,以保護換取報酬,讓當代全人類以及後代子孫、一切眾生,都能過得平安快樂一點,我們自己的健康、平安、快樂才有保障,這就是心靈環保。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環保工作。 更進一步說,如何落實心靈環保?可以用「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兩句話做為準則。也就是說,存慈悲心便不會製造敵人,如果能夠把天下蒼生都看成自己的親友,就能夠保護自己,也能夠保護環境了,大家都能自保保人,大家都能少煩少惱,這便是落實心靈環保的境界了。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人間世》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轉載-如何改掉壞習慣?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如何改掉壞習慣? (攝影 / Huangmq) 文 / 聖嚴法師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開始。所謂好習慣,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應對言行,不失儀態,不讓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對家人關心,對公共環境愛護,舉手之勞做好環保。從觀念、心理、口頭到肢體動作,都能考慮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讓他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好習慣。 如果將生活安排得亂七八糟,那是對自己的傷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檢點,吃無吃相、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行無行相、臥無臥相;與人相處時粗言惡語,以暴戾之氣對待周遭的人,不愛護公共環境的事物;跟同事相處則妒嫉排擠、爭功諉過、懷疑怨恨;或是處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細心、不踏實,沒有自我反省評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檢點,一味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壞習慣。 決心改掉壞習慣 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態度,是反覆出現同樣的想法、語言、動作。常常有人對我說:「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容易在無意間讓別人受到傷害。」我的忠告是:「既然你已經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不要一錯再錯了,應該練習著慢慢改進。」但是願意改掉壞習慣的人很多,有恆心時時檢點、日日改善的人卻不多;所謂積弊成習、積非成是、積習難改。其實,只要發願改善,就可做得到的。 也有人對我說:「師父,對不起,我什麼壞習慣都沒有,就是有點小嗜好,喜歡喝酒抽菸。」他有酒癮、菸癮,除了造成身體的負荷之外,也可能會酒後傷人,二手菸害人,這還不算是壞習慣嗎?但也不用擔心,只要勇於發願,戒酒戒菸,也不是難事。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有口吃的毛病,我告訴他:「你可以自我矯正,不要急著一下子想把話說完,自己在家的時候,多練習朗誦,或者也可以安排到學校去上矯正的課程,改掉口吃的毛病是一定辦得到的。」至於我自己,年輕時說話速度非常快,經常有人向我抱怨我說話太快,讓人聽來吃力不舒服,於是我就不斷地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就改掉說話太快的習慣了。因此,要改掉一種習慣,決心與毅力相當重要。 付出恆心檢討改善 有些人出口就是罵人的話,或是不說粗話就開不了口,縱然常常被人譏諷為「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也不在乎。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練習著少罵人,少說粗話,就是好習慣。要改掉這種習慣,可以在每次說話之前,先念一句佛號;在想罵人的時候,先做一下深呼吸,感覺自己呼吸的進出,可以讓自己的壞習慣緩和一下。如果發覺自己罵了人,說了粗話時,立即對人致歉、對己慚愧;久而久之,說話粗魯的壞習慣就會改過來了。 要改掉壞習慣,首先要下定決心發願,同時要隨時勉勵自己,以免不留意時老毛病又犯了。這是要付出恆心的,因為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當然也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改掉的。 摘自:《平安無事》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轉載-每一位義工都是福慧雙修的菩薩 2022-11-28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每一位義工都是福慧雙修的菩薩 2022-11-28 聖嚴法師開示 諸位無論服務於哪一組,都是法鼓山的義工,都要共同維護法鼓山的清淨與寧靜。現在山上垃圾桶很少,我們的信眾和護法是不會隨地丟垃圾的,但是有些遊客和信眾帶來的朋友,如果不小心丟了垃圾,請大家看到就要隨手將它撿起,如此山上就會經常保持乾淨。 希望諸位對待訪客們,態度要謙虛誠懇,講話要溫柔和藹,不能夠有讓人不舒服的語言。即使遇到態度不友善的訪客,還是要把他們當成菩薩看,經過幾次接觸之後,他們自然而然能感受到法鼓山的四種環保是那麼好,就會學習著改變了。 法鼓山就是希望能夠感化、感動所有的人,雖然沒有機會讓來訪者上正式的課程,可是他們只要看到山上的環境,接觸到我們的義工和法師,就能感覺到如沐春風、賓至如歸、溫馨而安全,那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功能就實至名歸。 我們也會為義工規畫一些成長和修行的課程,希望大家到法鼓山來,不僅僅付出時間與勞力,同時也要獲得佛法的利益,如此一來,每一位義工都是代表法鼓山宣揚理念的菩薩。 法鼓山是觀音道場,有三尊觀音菩薩——開山觀音、祈願觀音、來迎觀音,觀音菩薩是不會講話,講話的是我們僧俗四眾菩薩們,只要接觸我們,就等於是接觸到觀音菩薩。期許諸位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相信菩薩會放光,從你們諸位身上也可以看出放的是法鼓山之光! ◎文: 聖嚴法師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轉載-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2022-11-11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2022-11-11 聖嚴法師開示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所謂供養,是在佛前擺設香、花、燈、果、淨水和食物。如果條件許可,應當每日換新,保持鮮度;否則亦不當有腐爛、汙染、凋謝等的現象發生,以維持佛前的整齊、清潔和莊嚴為原則。 所謂定時做定課,是指在每天的同樣時段,做同樣的功課。最好是選擇頭腦清楚、身心舒暢的時段做課誦。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後,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後,休息一段時間,就寢之前,為最好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加起來,每天至少需要一至兩小時;但也不需要超過四小時,否則課誦時間太多,會影響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況特殊,也可以選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個時段,來做定時的課誦。 課誦叫作恆課,又叫日課,就是每天必須有的修持活動,不能間斷。它的作用相同於每晨起床後要漱口、洗臉、飲食、灑掃庭院、大小便利一樣,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養性、警策精進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練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的加被與護持。 課誦的項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內容可依時間的長短及個人的喜好而有所選擇;但是供水、獻香、禮拜則不能缺少。個人課誦,不一定要用魚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會梵唄。若不致打擾他人,可用小魚。在獻供及頂禮三拜之後,早上誦〈大悲咒〉三遍至七遍,《心經》一遍,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賢菩薩十大願」或〈四弘誓願〉,最後是三皈依,唱〈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頂禮三拜,課誦完畢。 晚課應該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後,同樣供養、禮拜,然後誦《阿彌陀經》或〈懺悔文〉一遍,也可以只誦〈大悲咒〉七遍,念《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願〉,〈普賢警眾偈〉,三皈依,〈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頂禮三拜,晚課即結束。 因為課誦的人,進度有快有慢,有的會唱,有的不會唱,除非環境許可使用法器唱誦,否則不用法器,念誦即可。經咒的遍數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減,以配合時間為宜。 如果時間允許,可酌量延長至四十五分鐘或一小時。在早課之前,晚課之後,亦可增加靜坐時間二十五到三十分鐘。最好能夠向正統的佛教靜坐老師學習安全的靜坐方法;否則也得把姿勢坐正,身心放鬆,默念佛菩薩聖號,一心專注,不急不緩。如果不習慣靜坐,也可採用禮拜的方式,以定時或定數禮拜佛菩薩。以無所求之心禮誦和靜坐,是最正確和安全的;否則容易引起幻相、幻景、幻覺,而引發身心的障礙。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僅願把課誦時間加長,而無意靜坐或增加禮拜的次數,則可以在早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楞嚴咒〉及十小咒;晚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普門品〉或者增加〈大悲咒〉的持誦遍數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法華經》時,每拜一拜,當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阿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如拜〈普門品〉,可有兩種念法︰第一因為它是《法華經》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華經》的念法;第二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如拜《地藏經》及《藥師經》,即可以此類推。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後,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拜同一部經,乃至發願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愈多愈好。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文: 聖嚴法師 ◎摘錄自《學佛群疑》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轉載-居安思危在平時 2023-02-14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居安思危在平時 2023-02-14 聖嚴法師開示 能夠居安思危,平常就要有準備。可惜我們多半平時疏於準備,心理上沒有準備,狀況發生時心裡當然就會很慌亂。這次SARS造成這麼大的恐慌,主要是病毒的感染性很強。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由於人類的愚癡,不知道我們平時所處的環境,本來就是非常不安全的,沒有「居安思危」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早就告訴我們「國土危脆」,佛教稱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叫作「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只是還可以忍受。大家都知道,地球這個環境其實充滿了危險,而且非常脆弱,經常會有各種的自然災害發生——風災、水災、地震、瘟疫,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像是戰爭。 佛陀也告訴我們「生命無常」,任何一個生命都是無常的,人命甚至只是在呼吸之間,而且我們本來就處在一個恐怖的環境之中。但由於大家平時看多了、聽多了,也就覺得習以為常了,習慣之後,就會忘掉這個環境中的恐怖,無法體會無常的道理。 在我年輕時,就有人稱汽車為市虎,車子就像老虎一樣地可怕,我們常說「馬路如虎口」,一有交通事故發生,就是件轟動的社會新聞。如今每天在各地方都有車禍發生,因車禍而死亡的人數也相當多,但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不會把交通事故看得那麼可怕;人們還是每天一樣上街,一樣坐車、開車,不會因為恐懼車禍就不出門,那都是因為習慣之後就不覺得稀奇。 另外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前愛滋病剛發生傳染時,大家出門都會感到害怕,而不敢使用公共的洗手間、毛巾、碗筷等。至今已有數千萬人因為愛滋病而死亡,未來還會有,死亡人數也不斷累積中。但是現在大家卻已經不再那麼害怕,也忘記了當初所造成的恐慌。 火宅中也有慈悲和智慧 事實上,人從出生到死亡,是必然的過程。有生,一定有死,每個人在出生時,甚至遺傳中就帶著各種不安全的因素一起來,這就是生命的事實。我們必須認定,這個世界根本就是個不安定、不安全的環境,在任何時間以及任何地點,都沒有真正的安全,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危險。所以佛法又形容這個世界為「火宅」,在火宅中還會有安定、有安全的地方嗎?但是,在火宅中我們仍然要有慈悲心及智慧心,至少在心裡就會有安全感了,就會遠離恐懼。 在我十多歲的時候,只要看到頭髮蒼白的老人時,就覺得這個可憐的老人大概快要死了。有一次我跟我的師父說:「師父,你看這些可憐的老人,都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我的師父就罵我說:「胡說!並不是只有老人會死,是應該死的人才會死。」 有了這樣的警覺心及認知之後,我的心裡經常是準備著死亡,但是我絕對不會自殺,而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充分運用我的生命,好好利用我的生命去幫助別人。在我生命尚存時,能夠做的,應該做的就趕快做;能夠與人結善緣的,要好好地多與人結善緣。因為很可能即刻就會面臨死亡。 有人問我,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這樣疲於奔命,我說這是「廢物利用」,老廢物還是可以用,用到不能用為止,不要怕老、怕死。能如此想,就不會覺得恐懼與痛苦了。 《心經》中有一段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在修行非常深的般若智慧時,見到生命的事實,是空的、是假的、是無常的,但是我們要面對它,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不再有恐懼,而離開一切苦難。 因為眾生平時都是在顛倒思、顛倒想,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認為這個脆弱的生命和環境,是永恆不變的、不滅的,所以會有恐懼而無安全感。因此要面對它、知道它,有了這樣的智慧之後,自然不會再有恐懼,時時刻刻就在平安之中了。 ◎文:聖嚴法師 ◎圖:舊金山道場提供 ◎摘錄自《法鼓山的方向:關懷》

轉載-如何看待職場上的公平問題?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如何看待職場上的公平問題? 文 / 聖嚴法師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嗎?譬如在職場中,主管認為是公平的,但是站在員工的立場,就可能變成不公平。這是因為主觀和客觀的標準不同,而主觀不一定是標準的,所以也沒有絕對的客觀,可見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公平。 我曾經講過一個比喻:一個父親有四個兒子,父親臨終時將遺產分配給四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得到最多,三兒子其次,老二最少,老大沒有。因為父親認為小兒子還小,所以應該多給他一些;老三比較大,就少一些;老二年紀更大,就再少一點;老大已經獨立了,所以就不再給老大財產了。可是站在兒子的立場來看,就不一定能認同父親的想法了,老大認為:「家裡的事業是我從小跟父親一起努力奮鬥出來的,我奉獻得最多,獲得的也應該最多。分給老二、老三就算了,老四不但沒為家裡賺一分錢,還老是在花錢,根本不用分給他半毛錢。」幾個兄弟一相互比較,爭執立起,反目成仇。由此可知,立場不同,判斷標準也會不同,若執著自己的立場就會產生紛爭。 我認識一位公務員,工作十分勤奮,凡是聘請到他的上司,往往可以高枕無憂、太平無事。因此,只要有人陞了官,馬上就會想到他,搶著請他擔任助理或執行祕書。他一輩子沒當過真正的主管,最多只是個小主管,往往陞官沒他的份,加薪也沒他的份;可是只要工作上有困難,衝鋒陷陣的都是他;加上因為他是幕僚,所以功勞也都是主管的。雖然他對國家、社會、政府的貢獻很多,可是未來的歷史卻未必會記上他一筆,那麼他會不會心有不平呢? 他不但心中沒有委曲、不平,反而感恩地說:「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做官的人,我是一個做事的人。我很感謝他們看得起我,要我替他們策畫,讓我有機會為國家社會奉獻,要不然,我也沒機會發揮能力。無法在歷史留名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奉獻得很高興。」 為什麼他願意做這樣的傻瓜?而這樣的人真的是傻瓜嗎?他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做,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已讓他非常滿足、非常歡喜;雖然名聲是別人的,地位、榮譽也是別人的,但功德卻是自己的呀!因此,當「名」、「實」不相符的時候,我們還是求實為要。 摘自:《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轉載-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與大悲願是什麼? 2017-08-16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與大悲願是什麼? 2017-08-16 聖嚴法師開示 《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中國佛教界,被古德稱之為「佛門孝經」,地藏菩薩代表了孝親精神,尤其重視超度救濟父母;此外,地藏菩薩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更是廣為世人所傳頌。 因此,地藏菩薩不但受人尊敬,以持誦《地藏經》為主的地藏法會,充滿了孝思報恩的意涵,更能從中學習地藏菩薩的慈悲智慧,發起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 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法會主要持誦《地藏經》、〈地藏讚〉和「地藏菩薩」聖號,全程三個小時;修持地藏法門,只要至心供養、布施、讚歎、禮拜、以及誦經、持名,便能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 聖嚴法師開示: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