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轉載-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 2025-04-02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 2025-04-02 聖嚴法師開示 父母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問:何謂教養?有鑑於近年來整體社會風氣愈來愈混亂,法師一再強調心靈環保,是不是也談談教養和教育的異同? 答:教養是人格的修養和熏陶,教育則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訓練,教養和教育彼此間有關係,但是範圍和領域不太相同。 譬如一個小孩子講話沒有禮貌,人們不會批評他沒有受教育,而會說沒有教養。同樣地,一個團體如果不能夠呈現出這個團體的特有形象,遵守團體的特有規範,這種表現不是沒有教育,而是沒有教養。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團體沒有精神的修養,沒有精神的指標,只是集結在一起的烏合之眾。 組成這個團體的成員,也許都是知識分子,如果這些人的品德不佳,人格方面的修養也不足,這樣的團體是非常糟糕的,成員彼此之間也容易產生種種不必要的摩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教養的關係。 人和動物不一樣,動物是本能的表現,而人是理性的。教養很好的人與他人之間的相處,一定有自己的分寸和分際,會拿捏得很好,不會隨便生氣,也不會隨便罵人,更不會隨便在團體裡興風作浪,那就是教養。 問:「教養」好像做來很容易,但為什麼現代的父母都做不好呢?有什麼方法能夠檢視父母的教養資格? 答: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問題,許多人自己都還沒接受到好的教養,就已經為人父母。這種情況下的父母,他們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是很可憐的。 家庭的經濟背景和家庭的教養沒有絕對的關係。我看過好幾個大家族,在臺灣是非常富裕的企業界龍頭,他們把孩子教得很好;但是也有企業界的大亨,對父母不孝順,兄弟姊妹間因爭產打官司,這樣的作為可以說就是從小沒有好好給予品格的培養。 這些富豪的第一代可能是暴發戶,拚命忙著賺錢、忙著事業,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教養問題,只要小孩有錢用、讀好學校,找好老師教導他們好的技術、好的知 識,孩子成年後能夠接掌經營自己的公司事業就夠了。這樣,表面上看起來滿體面的,但是因為沒有倫理的教養、沒有道德的教養,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這個企業就會走下坡,家族也會走下坡。 因此,有一句俗話「富貴不過三代」,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注重教養問題,如果有教養,多半不會這樣。 問:教育學者常憂心,媒體上的公眾人物,常有負面形象,如此對下一代的影響很大,做父母的該怎麼導正孩子的行為? 答: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這個社會上有關政治界、工商界、演藝界,以及各類公眾人物的媒體報導以負面訊息居多,正面報導較少,但如果父母能多加留意,孩子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孩童的模仿力很強,父母要留心孩子在接收電視或報章等各種傳媒時,學得很快。不過,做父母的也不要老是監視孩子在看什麼、聽什麼,不需要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導正孩子的行為舉止就可以了。 如果他們模仿不好的行為,並在日常中表現出來,父母一旦發現就要馬上勸導。不要一聽見或看到,就一個耳光打下去並斥責他,如果這樣處理,父母自己就變成沒有教養的人了。 父母有教養,對小孩子順勢利導,帶領他們走有教養的路,就是為何好的父母總是能教養出好的孩子。 ◎文:聖嚴法師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轉載-「心」五四運動 2025-03-31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心」五四運動 2025-03-31 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心」五四的內容: (一)四安——1.安心:在生活中的少欲知足。2.安身:在生活中的輕鬆自在、日新又新、勤勞儉樸。3.安家:在家庭中的相敬、相愛、互助、互諒、彼此學習。4.安業:在身口意三種行為的清淨精進。 (二)四要——1.需要的才要。2.想要的不重要。3.能要、該要的才要。4.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三)四它——1.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不逃避不畏懼。2.接受它:接受困境的體驗,不怨天不尤人。3.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4.放下它:盡心盡力做好,結果如何不再煩心。 (四)四感——1.感恩:凡是提供我們成長因緣的古今中外的聖者、智者、賢者、仁者、父母、師長、國家民族、大地眾生,都是感恩的對象。2.感謝:凡是給我們有歷練機會的順境、逆境,都要至誠感謝。3.感化:用佛法的智慧之言及慈悲之教,感化自己。知慚愧、常懺悔,學做無底的垃圾桶,效法無塵的反射鏡。4.感動:用以身作則的行為,凡事從自己做起。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感動他人。 (五)四福——1.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樂。2.惜福:珍惜擁有的身心和環境,乃至一滴清水、一麥一米、一口呼吸。3.培福:不論福多福少,享福便損福,培福才有福。4.種福:自覺福少,當常常種福,時時種福,人人就有福。 它的意義,我有一篇講詞:「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刊登於《法鼓》雜誌一一九及一二○兩期,這就是我們推廣「人間淨土」的具體行動。所以我說「心」五四運動,是為了淡化宗教色彩,而能入世化俗;充實佛化精神,又可普及於人間。運用心五四的方法及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從每一個個人,推廣到每一個家庭、校園、社區,至於全世界。為了便以記憶,另以簡化方式濃縮如下: 「心」五四運動——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 (一)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於少欲 安身:在於勤儉 安家:在於敬愛 安業:在於廉正 (二)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能要該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三)四它——解決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 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 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 (四)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 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 (五)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惜福:是最好的儲蓄 培福:時時都有福 種福:人人都享福 目的——完成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生活環保: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 禮儀環保: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謙和 自然環保:保全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 當天在開幕詞中,也說因為我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是不分宗教、種族、年齡,所以適合於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在連副總統的致詞之中也說:「現今在這個跨世紀的關鍵時刻!聖嚴法師為回應世紀末人心與社會的困境,綜合十年來法鼓山推動『人心』教育的累積經驗,推出『心』五四運動,期望為未來新世紀人類生活的安定與秩序,貢獻精神指導方向,同時透過三大教育的具體落實與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環』的推動,為未來人類奠下美好的心靈與精神淨化的新生活主張。」 ◎文:聖嚴法師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轉載-要來的一定會來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要來的一定會來 文 / 聖嚴法師 有人以財產為靠山,有人以權勢為靠山,有人以名人為靠山,有人以某種觀念、理想、信仰或力量作為最大的救濟或最後的歸宿,其實這些都無法讓人獲得解脫。只要有所期待、寄望或依賴,就會被那些期待、寄望與依賴所綑綁,而不得解脫。 只要是現象,都會隨著無法預知的因緣聚散而變化莫測,有如萬花筒中的圖案,只要一轉動就變了樣。如果有人聽說現實環境都是虛妄不可靠的,便想厭棄它、逃避它,去做遺世獨立、獨善其身的人,這也無法解脫。 因為逃避現實的本身,即是執著,是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做繩子,自繫自縛,豈能得解脫! 要來的一定是會來,要去的終究會去,唯有凡事都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才能獲得解脫。

轉載-生死是一體兩面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生死是一體兩面 文 / 聖嚴法師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認識生死的真相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所以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我會勸勉他們說:「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就是發現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活一天盡一天的責任 死亡何時會發生,沒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會來臨,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產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於是很後悔地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摘自:《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轉載-貪為苦本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貪為苦本 文 / 聖嚴法師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此偈是說,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是貪欲,如果把貪欲的問題解決,就等於拔除了苦果根源。可見「貪」是眾生眾苦之本,若不先治此病,便永遠在苦海中浮沉。 此偈點出,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貪欲的意思是人家有的,渴望著自己也有;已經有了的,還想要得更多。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取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名為貪欲;只是想要而超過需要,便叫作貪欲。人的欲壑難填,不僅追求五欲的當下享受,還想擁有更多五欲的資產,以備永遠享受,那就會產生患得患失的痛苦了。譬如一男一女的婚姻組合是需要,不會造成太多問題,兩男一女的感情會有麻煩,兩女一男的感情也會有糾紛。在物欲方面,凡是過了分的追求和占有,都是貪欲,不僅造成心理的負擔,也為人間的倫理所不許,不但造成他人的不便,也為自己帶來痛苦。 許多人覺得,為自己謀取名利、財產和愛情的滿足,是人人都有的基本權利,也是鼓勵人力爭上游的動力。所以人的貪欲,能給自己帶來享受以及安全的保障。其實貪欲心愈重的人,愈沒有安全保障,為自己帶來的不是安樂,而是不安和痛苦。擁有的愈多,愈需種種的安全設施,安全設施的需要愈多,即表示著沒有安全。所以物質方面的少欲知足,能為你營構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處境。少欲不是什麼也不要,而是有的多也知足,有的少也知足。知足不是懈怠懶惰不事生產,而是安於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並且常常有餘裕,分享給他人。 若把貪欲的念頭及行為,從少欲知足而進步到離欲無欲,苦的原因就沒有依止了,也不會為自己製造苦惱,為他人帶來困擾了。好比樹倒了,棲息於樹上的猢猻就散了;蜂房廢棄了,蜜蜂也不見了。古代的智者、賢者,安貧樂道,而且還能濟世利人,便是少欲知足的結果。乞丐武訓,一無所有,卻能創辦義學。出家人一切屬於十方,沒有私人財產,但在自修自利之外還能利益他人。多貪多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還是無法滿足,等於是個窮人;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貪欲重的人,表面上可能擁有很多的財富,其實他們擁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 當然,擁有名位財富,並不即是痛苦的根源,如果貪欲不已,不擇手段而唯利是圖,便是諸苦的原因。

轉載-找回真正的自我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找回真正的自我 文 / 聖嚴法師 相信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一定會說:「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 誤以「我的」為「我」 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裡,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例如:這是誰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誰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誰的觀念?是「我的」觀念;誰的判斷?是「我的」判斷;誰的鈔票?是「我的」鈔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從小就被外在各種的價值觀念所占有,被物質的環境牽著鼻子走,成為外在環境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歡喜、又懊惱,全都是為了「我的」,沒有一樣事情是為了「我」。這是多麼地愚蠢呀! 自己能夠做得了主 仔細想想,我們剛出生時,腦中本來沒有知識、學問,也沒有記憶,但是隨著後天的學習,漸漸地會辨別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數量的多少。然後又進一步做出諸如──「這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好不好?」「誰是愛我的?誰是不愛我的?」「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等價值判斷。而且在長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讓周遭的人所接納,也漸漸學會了抹滅自己真正的聲音,掩飾自己真正的感情。 於是,口是心非久了,連自己真實的感覺都無法體會,也失去了辨別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處在無法主宰、無法掌控的情況之下。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不是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 不當環境的附屬品 可是我們往往易受環境影響而轉變,隨著環境而動搖,以佛教的說法,那是隨「業力」而轉。「業力」簡單地說,就是過去的無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惡,在現世得到的一切結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環境的附屬品,都希望做一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隨著業力而轉,這就要靠願心和願力來轉變。否則只有隨波逐流,隨著環境的「風」在轉,隨著別人的腳步起舞,成為環境的附屬品,而不是轉變環境的人。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地付出,從中不斷地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夠找回自己。 摘自:《找回自己》

轉載-享受人生,珍惜人生 2025-03-24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享受人生,珍惜人生 2025-03-24 聖嚴法師開示 許多人認為享受人生就是吃喝玩樂,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所有的動物也都會吃喝玩樂,那人不就跟動物一樣了嗎?那不叫作享受「人生」,而是享受「動物的生命」,糟蹋人生。 人的生命過程只有短短幾十年,如果把一天二十四小時分成三等分,每天工作八小時、生活八小時、睡覺八小時,生命之中真正能運用的時間其實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是太少了。就算活到一百歲,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睡覺、吃飯上。 吃喝玩樂是動物的本能,雖然人也是動物,但人不僅僅是動物,還有身而為人的責任和義務,應該要好好把握和珍惜我們短暫的人生。因此,懂得把握我們所擁有的時間、環境條件,好好地運用它,發揮最高效用,那才是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人。 但是對於一些只顧眼前利益的人,我們又會覺得:「這個人好現實喔!」對他有利益的事,才會幫忙,對他沒有利益,或跟他沒有關係,他就不參與、不幫忙,那是由於對方過於自私、短視。 如果能把心量放大,觀念轉變一下,以眾人的利益為考量點,把現實轉成「實際」。珍惜現在,珍惜當下的生命,珍惜所有的時間,珍惜自己的環境,為增進社會大眾的福祉而努力,這樣的「現實」是不壞的。 可惜我們很多人是在憂慮、悔恨和驕傲之中過日子;或是活在幻想和回憶之中,沉醉在過去的豐功偉業中,緬懷自己曾經如何如何,做過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得意過。也有的人將生命的重心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有成就,以便炫耀自己的孩子怎麼聰明、怎麼伶俐。 人和人之間談論的往往也就是這些。成天和朋友東拉西扯,當面談不夠,還又繼續打電話談,一天的生活往往就這麼過去了。這究竟是享受人生,還是糟蹋人生呢? 我們何不利用這個時間來與人為善、做義工、為社會服務、對人群關懷?那麼,我們不僅盡到做人的責任,也不會把時間浪費掉了。 但是珍惜時間並不等於拚命工作,而是需要完成工作的時候就全力以赴,該用頭腦思考的時候就用心規畫,需要休息的時候還是要休息,該放鬆時就放鬆,恰到好處地安排好。 祝福大家享受您的人生。享受人生就要珍惜人生、珍惜當下,每一秒鐘都不要浪費。因為人生苦短,每一秒鐘都是可貴的。社會整體的資源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資源累積出來的,我們每個人掌握現在、珍惜現在,就可以增加很多的資源,無形中也就為社會累積了無數的資源。 ◎文: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