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7424-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依《勸修淨土切要》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所謂 (一﹚今人都曉得念佛好。但為多生累劫貪瞋癡愛。種業甚深。故難發心。 (二﹚諸善人。當知娑婆世界。苦惱極多。但看世人。有極貧極賤的。有多貧多病的。有鰥寡孤獨的。有妻不賢子不肖的。各人有各人的苦境。各人有各人的苦情。其苦固不待言。 (三﹚即如富貴康強之人。庭闈聚順之家。件件俱足。種種如意。是不苦的了。怎柰壽命有限。 (四﹚且不說那短命的。縱饒活到百歲。大限到來。難免一死。到這時節。只落得一棺長閉。萬事皆休。昔日豪華。而今安在。說到此處。仍舊是苦。 (五﹚若在生行惡的。死去地獄餓鬼畜生。隨業受報。直至惡業償清。纔得轉個人身。 (六﹚就是在生行善的。也不過種些福報之因。猶恐前世孽重。先要償完。則轉世便要受苦。墮入三塗。 (七﹚縱使前世無大罪業。後世即得福報。且不說福無十全。受福者。一般也有苦處。就令十分快樂。富貴享盡。仍舊貧賤。 (八﹚況一享富貴。容易作業。保不得不墮在地獄餓鬼畜生隊裏。 (九﹚漫說人間富貴。縱行了極大善事。生在天上。天福享盡。仍舊墮落。終究是苦。 由此觀之,如是『九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念佛』者,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故如是『九者』,即所謂因三界中有這般苦處,所以我佛慈悲,說一卷阿彌陀經,教人念佛,得生極樂世界,永離諸苦,長享快樂。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7423-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依《勸修淨土切要》開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所謂 (一﹚ 因人之念頭。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生天堂。念惡入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所以勸人念佛。 (二﹚ 因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 (三﹚ 又因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有緣。無論僧俗男女。能念佛無不攝受。故專心持名。即蒙接引往生彼國。 (四﹚ 就是惡人。能至心懺悔持名。亦可帶業往生。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 由此觀之,如是『四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念佛』者,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故如是『四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7422-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所謂 (一﹚ 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 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 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贊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 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 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翫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 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提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 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精當進一心正念 由此觀之,如是『七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務力守』者,謂必須竭力守持。是故如是七事,眾生往生極樂必須竭力守持。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7421-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所謂 (一﹚ 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 (二﹚ 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 (三﹚ 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四﹚ 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 (五﹚ 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 (六﹚ 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急急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 (七﹚ 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 由此觀之,如是『七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心態』者,修行人依心而起之態度,故曰心態。是故若解如上『七者』之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捨凡身。便登佛地。豈不偉哉。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轉載-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 .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 . 文 / 聖嚴法師 人類的欲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私自利的貪求,這種貪求會讓人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人,都歸自己所有。這種貪得無厭的心,如果不加以調整,很可能會發展到欲無止境、欲壑難填的地步,尤其是在求取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就轉變成瞋恨心,終究會自害害人。 另外一種欲求則是「爭取」,一般人認為爭取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果不爭,反而表示自己缺乏進取心。「爭取」和「爭奪」又不太一樣,爭奪又更進一步,是指透過競爭、搶奪、排擠,將有限的資源納為己用,或是把原來是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而不顧他人的利益。例如你我他三個人,都希望得到同一件物品,但是這件物品是不能分割的,最後可能演變成爭奪的局面。例如,聽演講時,最前排的位子有限,只有幾個人可以坐,如果每個人都非要坐這些位置不可,就會互相爭奪。 從某種角度來看,或許有人認為爭奪是一種鍛鍊。的確,爭奪可能把一個人鍛鍊成強悍的人,就如達爾文所認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透過競爭來去蕪存菁。這種想法似乎不無道理,但未必正確,因為這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和鬥爭,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高。 有句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意思是說,和別人較量時,自己一定要強過別人,但是「人比人氣死人」,所以這種氣是不需要爭的。而且佛是不會去爭香的,因為,還會有爭奪心,就表示尚未破除自我的執著,佛已經證得諸法皆空,又怎麼會去爭一炷香呢?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熱衷於爭奪的人,會失去慈悲心與智慧,因為,自己想要的,別人可能也想要,當一個人一心只想打倒他人、爭奪成功,就必須使出不得已的手段;而每一次爭奪之後,通常都會接續著更多的爭奪,因為占據之後,又怕被別人搶走,以致於患得患失、煩惱不已,爭奪便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過去因為政治因素,有些人被迫要參與鬥爭,我問過這些曾經在鬥爭中勝利的人,鬥勝之後心情如何?他們回答,鬥勝當然很好,問題是,下一次可能就輪到自己被別人鬥,所以常常是在沒有安全感的恐懼中過日子,身心備受煎熬。 另外像武俠小說裡的英雄,爭霸、爭王到最後,還是非得退位不可,有時候甚至因為驕慢、輕忽,而被打得一敗塗地。所以,不必為了一時利益去爭一口氣,即使今天贏過別人,並不代表永遠都能立於不敗之地,更何況「長江後浪推前浪」,將來一定還會有年輕人來取代你的位置,爭到最後,還是得告老退休。 競爭雖然有它的道理在,但是爭奪的心總是讓人痛苦。如果能將爭奪的心轉為一種善的欲求,也就是「發願」——願自己能夠不和別人比較,少一點得失心,多做自利利他的事情。那麼,這樣的欲求就不會痛苦,而會經常處在與人和諧共存的喜悅中。 摘自:《 從心溝通》

轉載-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2025-11-10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2025-11-10 聖嚴法師開示 佛教是一個報恩、感恩和懷恩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這種觀念也就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慈悲所以要度眾生。如果想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就是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自我中心,也就是自我的執著、自私的行為會淡化、減少;自我的執著愈輕,智慧出現的機會愈大,智慧就會增長。因此,度眾生不僅是為了慈悲,也為了開發我們的智慧;慈悲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可是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煩惱心就會增強,會想:「我度眾生,誰來度我?」這種抗拒心一出現,智慧心就生不起來。所以,理論上我們因為發菩提心而度眾生,但實際上因為煩惱重,心中會產生抗拒的力量,讓你想不到為什麼要度眾生,這就是業力,也叫作業障。因此,我們要講感恩、報恩。用感恩、報恩的心面對眾生、面對所有的人;每當煩惱心生起時,就說我面對的是恩人、是幫助我的人,不是仇人、不是壓迫你的人,煩惱心就會漸漸減少。 另一方面,我們在度眾生時,通常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有能力幫助他人很了不起,有點得意、有點傲慢。這不是報恩的心,而是施惠心;施惠是給人家恩惠,不是因為得到恩惠而回饋,是一種傲慢心、沒有謙卑的心,也是煩惱。 ◎文:聖嚴法師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7420-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所謂 (一﹚ 直饒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筒。螃蟹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 (二﹚ 更饒你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 (三﹚ 更饒?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 (四﹚ 更饒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龍鍾。愁歎憂惱。只向箇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 (五﹚ 更饒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壯之日。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 (六﹚ 更饒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箇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 (七﹚ 你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閒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更道且做世間事業。此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證錯用身心了也。 (八﹚ 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結官豪。你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 (九﹚ 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掉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 (十﹚ 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念佛』者,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故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念佛不得。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