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轉載-放下關卡,舉重若輕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放下關卡,舉重若輕 文 / 聖嚴法師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善於處理的人,舉重若輕;不善於處理的人,舉輕若重。 所謂善於處理,就是能夠掌握當前所遇到的難題、關卡,了解它的嚴重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這難題、關卡涵蓋了金錢的損失、名譽的損失、事業的損失、健康的損失,還有生命的損失等。 在這幾種損失當中,最要緊的是生命的損失。什麼都可以損失,就是生命不能損失,其次是健康。健康要保養,金錢則是身外之物,事業可以東山再起,名譽則有客觀的及主觀的感受。 從單獨的、客觀的角度來講,被人毀謗好像是名譽受到了損害。若由主觀的立場來看,表面上名譽好像受損,實質上根本沒有絲毫損失。俗話說:「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如果確實不是如流言所說一般,真金是不怕火煉的。縱使鬧得滿城風雨,你的心依然穩若泰山,如如不動。在此情形之下,名譽受損,於你何干?不過,如果能夠處理,讓名譽不受害,當然還是最好。 人生的起落是成功的經驗 而事業的起落,就像海裡的浪濤。如果事業沒有起落,就會缺少挑戰性,讓人失去警覺心。事業一帆風順,沒有任何令人驚喜或驚險的情形發生,那並不表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於經驗的累積,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因此,深諳人情,通達事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可以把它當成是成功的經驗,不要把它當作失敗來看待。在人生的過程之中,關關相接,卡卡相連,端賴你如何處理它?如果不會處理,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令你嚇破膽。譬如一片樹葉掉下來,就擔心頭會不會被樹葉砸破了;一隻麻雀飛過去,就深怕麻雀拉一堆屎在頭上,不能見人。假使天天擔心這、擔心那,我們這條命準活不長。關卡有大、有小,小的關卡根本不用在乎,不必理它。要能夠禁得起風吹日曬雨淋,才能彰顯出生命的韌度來。 該做的事照常做 為了一件小事,夜以繼日地傷腦筋或挖空心思地設法突破、解套,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我一生之中,也常常遇到難關,而且是相當地多。有的難關甚至會要了你的性命。但是真正要你命的時候,任憑你用盡了方法、使盡了力氣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擔心又何用?能躲得掉的,就要想辦法,不必擔心;小心處理,不必緊張,這是我的首要原則。 其次,不能因為面臨關卡,而損傷到健康。健康要保持,不能總是為這樁事在煩心。平日的生活作息要正常,應該要做、應該要處理的事,都要照常,當然,這樁大事也要盡速處理。但是老想著它、惦著它、擔憂著它,過不了多久就會頭髮發白、神經耗弱,更嚴重的是,很有可能會衍生成精神疾病。 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小關卡、大關卡橫在面前,首先要保持平穩的情緒,然後面對它、接受它,接著處理它、放下它。要知道,健康沒有了,性命也跟著沒有了。 難關出現了,不要跟它硬拚。不要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傻事;能有瓦全的局面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玉碎了,就真的沒有任何機會了,這不是茍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就好像本來沒有人要你的命,或者是想要你的命要不到,結果你卻自己把命送給他,這實在太傻了。 我們一定要平心靜氣來處理麻煩事。假如有人在你面前,威脅你的生命,這時候絕對不能慌張。愈慌張,就愈危險。我常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兜個圈子還是解決了,何必那麼痛苦? 求助要找對人 我有一次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有一個人天天不斷地打電話給我、親自來找我,甚至用武力威逼我。不過我照樣處理每天要處理的事,雖然問題還是擱在那裡,猶如芒刺在背上、有沙子在眼裡。 背上有芒刺不能拿掉是滿痛苦的事,但是飯還是要吃,覺還是要睡,要做的事還是要做。如何拿掉芒刺,光在那兒想是沒有用的,得趕緊設法找人幫忙才行。 可是,漫無目標地找人幫忙也有問題,可能反而會手忙腳亂。找對人幫忙是非常重要的。找對人,芒刺可拔掉;找錯人,不但芒刺拔不掉,或許還會愈陷愈深。 記得我在美國的東初禪寺,有一位義工來替我們做水泥工,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掉進他的眼睛裡去了。他心想揉一揉眼睛,沙子就會和著淚水跑出來,豈知沙子沒出來,反倒愈嵌愈深。 我知道後趕緊吩咐旁邊的人送他去看眼科醫生,眼科醫生一下子就處理掉了。本來所有的人都慌成一團,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聽了我的意見之後,送他到眼科醫生那兒,不到兩分鐘就處理好了。 所以凡事先不要著急,找對了人,用對了方法,一定可以安然過關的。

轉載-嫉妒有害而無益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嫉妒有害而無益 文 / 聖嚴法師 當別人表現得比你好時,如果心裡感到很不舒服,那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了。凡是人類都會有這種習慣性的嫉妒反應,即使是動物也不例外。產生嫉妒心的原因,也許是因為貪心,想要擁有更多;也許是得不到他人所擁有的,便嫉妒別人;甚至是天性本來如此,只是習慣性的反應,沒有其他原因。 人在無法獨占、必須和他人分享的情況下,最容易表現出嫉妒心。例如三歲的小孩不用人教,自然而然就會嫉妒剛出生的小弟弟。當媽媽抱起弟弟時,他就會生氣,因為他覺得媽媽應該百分之百屬於自己,弟弟不應該霸占媽媽對他的愛,所以便很討厭弟弟。他並不知道這種心態是嫉妒,只知道:「我的媽媽怎麼變成弟弟的了?」這就是一種天生的嫉妒習性。 嫉妒心有好有壞,就好的方面來說,它是一種向上的驅動力。當你嫉妒別人的學問淵博,覺得不如人時,便會想盡辦法充實自己,多方面地加強學習,這種嫉妒能促進人的成長,所以是有益的。 但是,一般人很少善用這種有益的嫉妒心,而是放任自己的嫉妒做出種種對人不利的言行舉止。俗話說「妒火中燒」,嫉妒就像一把火,燒得人體無完膚、痛苦不堪。當一個人產生「為什麼他能得到,我卻得不到?」的想法時,就會處心積慮地想壓倒對方;如果贏不過,就會轉變成仇恨心,這是非常可怕的。 其實嫉妒他人是最不值得的,因為痛苦的只有自己,而且萬一被對方知道你是個善妒的人,便會對你敬而遠之,這樣一來,你就會失去朋友。 人的外表或許可以靠打扮裝飾,可是醜陋的心態卻難以偽裝,嫉妒的心隱藏在幽暗處不見天日,整個人就不會開朗。而且因為嫉妒心是扭曲的,所以眼中看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事實的真相被扭曲後,你便無法正直、正確地處理事情。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表現比自己優秀時,心量要寬大,不要只是羨慕,還要有讚賞的美德。 摘自:《從心溝通》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轉載-生命的意義是與人分享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生命的意義是與人分享 文 / 聖嚴法師 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人的生活,是為了提昇自己的品質,成長自己的品德。人從生下來開始就是無知的,一天一天長大之後,如果不提昇自己,不是跟動物一樣嗎?既然生而為人,就要漸漸地在普通人之中,變成一個能夠影響他人的普通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生活,是為了成長;生命,則是將自己生命的資源與他人共享。所謂資源,就是指自己的心、頭腦、身體,以及所擁有的財富。將我們各式各樣的資源分享給社會,生命的價值就會跟社會、歷史銜接起來,不僅能影響當代的人,對未來的人也會有影響。至於有沒有名氣並不是問題,與人分享,才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我們要做一個完整的人,至於要如何變得完整,就要不斷地自我成長了。

轉載-人生的價值是奉獻、貢獻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人生的價值是奉獻、貢獻 文 / 聖嚴法師 什麼是人生的價值?很多人認為一個人有名、有地位、有勢力、有錢,就表示他的價值相當高。然而這些到底算不算有價值?可以算是,也可以說不算。那就得看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有多少,如果沒有貢獻,只有地位、只有錢、只有名,那麼他的價值就很有限了。 所謂奉獻、貢獻,也要從盡責任、負責任著手,並且從不同的角色來盡責、提出貢獻。 在這個世界上,與我們有直接關係的人並不多,如果要你把從有記憶開始,與自己相關的人的名字一個個寫出來,看看會有多少人?相信不會太多,恐怕很少人能夠寫出一千個與自己相關的人名吧。每人心裡想到的親友,轉來轉去就是那幾個人而已,但若論到間接有關係的,那人數就很多了。 講責任可能只要對某些事、少數特定對象負責,若講貢獻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否扮演盡責任的角色,在任何場合,對任何對象都有貢獻的機會,無論你跟他是不是有直接關係,同樣可以有貢獻。 例如走在馬路上,看到一個陌生的小孩子要過馬路,你並沒有責任必須去帶他過馬路,可是此時就是一個貢獻的機會。也許很多人會這樣想:「那個小孩子自己過馬路,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我現在要趕路,沒有時間。」可是,如果那個小孩子突然被車撞了,而一個舉手之勞便可救人的機會就這樣白白錯失,豈不令人遺憾? 承擔貢獻的任務 所以貢獻,不一定是在自己有直接關係的範圍之內,而是可大可小、可近可遠的。大可廣被全世界,乃至對一切眾生,我們都應該承擔起奉獻、貢獻的任務來。雖然人生的意義是盡責、負責,只要把自己現在職務上的分內事做好就夠了,但這僅是盡了本分,尚不能說有什麼大貢獻。 當我在日本留學期間,先師東初老人發現臺北市有幾個寺院發生爭產爭權的糾紛,便寫了一封信給我說:「現在的佛教可憐極了,弘揚佛法的工作沒有人來做,寺廟的產權倒有人爭搶。」不僅僅是佛教徒本身在爭搶,連政府也在搶廟,說這些廟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建造的寺院,屬於敵產,應該收歸政府所有。不過,我的師父仍勉勵我說:「現在大家只搶廟,而沒有想到要搶救佛法,以佛法來搶救人心,我們應該要負起搶救佛法命運的責任。」 所以說,佛教界光搶救寺廟是無大用處的,努力培養弘法的人才,對社會有了貢獻,才是根本的辦法。例如今天的佛教,對臺灣的社會已有顯著的貢獻,便表現出佛教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好像前一陣子賀伯颱風過境,農禪寺也是受災戶之一,全寺在一公尺深度的水中淹了兩天,損失很大。但我告訴法鼓山的四眾弟子:「我們雖被水淹,還是要發動全省信眾響應救災工作。」最後大家總共捐出了新臺幣三百萬元。這便是表現出法鼓山這個佛教團體,對社會具有正面的價值。 同樣地,這幾年我們法鼓山農禪寺舉辦了各式各樣的營隊,從小學生、國中生、大專生,也為中學教師、大專院校主管以及社會菁英,舉辦了各種梯次的禪修營,例如「教師禪修營」、「社會菁英禪修營」等等。 其中「大專院校主管禪修營」,參加人員包括各大專校長、院長、總務長、學務長、教務長以及系所主任。我們只想要付出,並沒有想到要回收的,所以在活動結束的時候,有學員問我:「如何回饋法鼓山?」 我說:「願你們把在禪修營中聽到的、學到的,認為是有用的一些觀念和調柔身心的方法,帶回家、帶回學校,分享給願意接受的人,這就是回饋法鼓山了。」 其中有一位教授不解地問我:「如果僅是如此,長久下來,法鼓山不就要被吃垮了嗎?法鼓山還能有錢建設嗎?」 我說:「我們愈有這種付出奉獻的心,來護持我們的人就愈多。」 我告訴他們:「你們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就像批發商來工廠的倉庫進貨,回去以後就可以替我們做中盤商及零售商。你們給社會的奉獻就是代替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我們的收穫;也可說就是你們對法鼓山的回饋,顯示法鼓山對今日臺灣社會的價值。」 摘自:《平安的人間》

轉載-如何認清自己? 2025-07-21 聖嚴法師開示

轉載-如何認清自己? 2025-07-21 聖嚴法師開示 問:想問一個說來簡單,卻很難做到的問題,那就是要如何認清自己? 答:在我指導修行時,「認清自己」的層次分為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和自我消融三個層次。 自我肯定是先肯定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長處。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大都採取隱瞞、掩蓋或不願檢討和承認。這種人,往往是一臉的灰塵、油垢,但不願自我反省和檢查。他也許曾照過鏡子,但看到又髒又醜的自己,就沒有勇氣再面對鏡子。這種人不清楚、不了解自我長相,拒絕看清自己的缺點,往往自我膨脹。就像火雞看到外敵時,頸部和身上的毛就膨脹豎直,藉以誇大實力,希望讓對手以為牠體型變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常常反省,最好在心理穩定、生活正常時進行。如果情緒不穩定,生活狀態很混亂,反省也沒有用,因為看到的只是我比人家大、比人家好、比人家強,很阿Q地自我膨脹,這樣無法認清自己。 一個常受情緒影響的人,是無法清楚面對自己的。學習禪法的人,首先要知慚愧、知懺悔。知慚愧就是要檢討自己,知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從檢討自己、承認錯誤中重新出發。知過能改,就能隨時隨地面對自己。 只要對周遭環境細心些,自己的優缺點可從朋友、親戚、群眾的反應中得知。面對別人的指責,要謙虛、廣納眾議。如果覺得自己很聰明、優秀,表現高人一等,這種傲慢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謙虛的人才能認識自己,也才能聽到許多人給的忠言。也許有人會說:「別人提出的建議,並不一定全都是對的。」無論對或錯,一樣要用心去聽,感謝提出意見的人。 「認清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缺點,其次是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接著是要不斷謙虛學習。 當我們一步步改正自己,智慧也隨之增長;此時要更謙虛。有些大人物,決策時會請教很多人,一旦得到共同結論,就照著做。有智慧的領導者,不會說這是自己的智慧,而是心存感恩,感謝大家的努力;執行時不幸發生錯誤,別人也會諒解。 自己的缺點,自己應該最清楚。可從做事、做人、與人互動中去發現,唯有勇於面對自己,才能「認清自己」。 ◎文:聖嚴法師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轉載-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 文/聖嚴法師

轉載-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 文/聖嚴法師 智慧是從修福中來表現,如果你不是修福報而表現智慧,那是賣弄才華、賣弄小聰明。不需要你講話,你卻滔滔不絕;不需要你的學問,你卻賣弄學問;不需要你表現你有多高明,你卻刻意表現高明,這是智慧嗎?不是!是愚蠢。為什麼說「大智若愚」呢?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輕易講話,不需要他講話的場合,他不會講;非要他講的時候,也只是三言兩語講完,不拖泥帶水,不會刻意賣弄求表現。 1.《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中國禪宗有一位偉大的禪師六祖惠能,他就是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當下便立即開悟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但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做你應該做的事。所以這裡所說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心。 「無住」,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來表現慈悲心,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從修福報中來表現。 2.《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話是在強調智慧的功能。心住於法,那是有執著,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而行布施,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為是「有相布施」,便會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給了我一個大紅包,然後跪下來求我說:「師父,當你生西天的時候,不要忘了我。」他等於是拿一個紅包希望買一張到極樂世界的船票,這是「金牛」的行為。 我告訴他:「我生西方的時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嗎?但是到那時,我沒有身體,也沒有手、沒有頭,什麼也沒有,我就這麼去了,你怎麼跟呢?」 他說:「那我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也跟著去呀! 我說:「當你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哪個地方不是淨土?哪個地方不是佛國?你還跟我去做什麼?」 他這樣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為,希望我生西天的時候也拉他一把。有這種心還算是好的,念頭還算是善的,想生西天總比要下地獄來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過,以《金剛經》的觀點來說,做任何好事,應該都是「為布施而布施」,布施後不求回饋、不為任何目的,這才是無盡的布施、無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經有一位居士和我談過話以後,我幫了他一點小忙,臨走的時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個口袋,最後說:「師父,我今天忘了帶錢。」 我說:「我又不是律師,不需要鐘點費或談話費。跟你談幾句話,是我這個和尚應該做的。你跟我談過話以後,一定要給我錢才能走得了嗎?」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談過話一定要給我一筆錢,否則便欠我一份人情債,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其實,任何人的債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債可以欠,如果對方向你要債,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聽。 以智慧心來行菩薩道、修智慧行,等於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東西都清清楚楚,不會迷惑,也不會迷亂。有相布施便是有所執著,有執著便有煩惱,等於是在黑闇之中;無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沒煩惱,等於從煩惱中得解脫。 3.《金剛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菩薩做了福德,不應該貪著有福德、有功德。貪著於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薩,是凡夫。 (本文摘自:《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轉載-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文 / 聖嚴法師 在指導禪修的時候,我經常告訴禪眾要練習著不要有妄念,有了妄念就要用方法的正念來取代妄念;然而方法本身原來也是一種妄念,只是以規律的妄念,取代散亂的妄念,便是正念。 一、泯除妄念的四個層次 要做到妄念不起,有四個層次: (一)沒有雜念,但是還有方法。除了方法,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來,這叫作妄念不起。例如:在用念佛、數息或是隨息等的方法時,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來。 (二)在同一個念頭上維持下去,什麼樣的念頭呢?譬如:我知道我在打坐,我知道我在數息,而數息數到沒有前一個呼吸與後一個呼吸之分,只知道數了一個呼吸又數了一個呼吸,只知道現在自己在數呼吸,沒有考慮到剛才數了一個呼吸,也沒有考慮到等一下還要數一個呼吸,不考慮到剛才我所數的呼吸是數好了沒有?有沒有妄念?也不擔心等一下數呼吸會數得好不好?會不會弄錯?會不會有雜念……這些都不考慮,只是不斷地數,數完一個又數一個,不斷地在同一個念頭上面,這也叫妄念不起。 (三)在用方法時,不論是念佛也好,數息也好,數到沒有數目可數,沒有佛號可念,沒有呼吸可數,到這個時候,不是故意不要念佛,也不是故意不要數呼吸,而是心境非常寧靜、安定,不知道怎麼數下去,也不知道是有呼吸還是沒有呼吸,心中沒有雜念。這時候,還是不是有前念與後念?有,但是自己不介意有前念與後念,此時已是入定了。 (四)自我中心的意識已不存在,方法也不存在。沒有考慮到自己是不是在用功?自己是不是在打坐?坐在那個地方,心中了無一物,此時已入深定了。到這個層次,前五識已停止作用,僅有微細的意識功能,沒有身體的感覺及負擔,也沒有心理的壓力、感受,只有很清楚地處於什麼也沒有的情況。 二、萬緣不拒的三個層次 萬緣不拒,也可以說是萬法不拒。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身、心、環境不受任何刺激而有情緒反應,這叫妄念不生,但是身、心、環境還是照樣的存在。如果只在打坐的時候不受身、心、環境的影響,尚不算是真工夫,充其量只像槁木一樣;必須要在平常生活中以人的立場、人的身分,不受環境的干擾、困惑,也不受自己的身心反應所困擾,才是真工夫,這叫作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譬如有人打你一拳,或是罵你一句的時候,如果你心裡嘀咕:「豈有此理,怎麼打了我一個拳頭?為什麼罵了我一句?」不但這時身體有反應,心理也有強烈的反應,這當然不是萬緣不拒。 如果人家罵你一句,你告訴自己不回罵他,被打了一拳,命令自己不回打,你已經有了「拒絕」,這也不是萬緣不拒,要做到接受到外在的任何刺激,都能消融於無形,也就是說,自我的中心,根本不是一個反應體,也不是一個接受體,乃是空無一物的絕對存在。這是要練習的,如何練習?這也需要有層次。 第一步,外在的環境,聽到了,看到了,這時心裡要馬上想:這是外境在動,是外境的動作,不是我的動作,是他的事,跟我沒有關係。 第二步,練習著沒有外境的對象,這必須把自我中心放下來,唯有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才不介意外境的對象,所以《金剛經》說,無我相,才能夠無人相。 第三步,練習放下「自我」,怎樣練習沒有「我」呢?人家罵我的時候,一定有一個名字或者是一個代號,你要想:這個名字不是我,這個身體也不是我,跟我沒有關係。然後,只注意自己的呼吸,不介意外境的好壞;並且觀想:呼吸的人不是自己,僅是身體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這個時候你的心理是平靜的,外面發生什麼情況,你都清楚,只是你保持一個非常平靜的心情。 雖然萬緣不拒,但你可以有動作,也可以有反應。例如人家打你,你不動作是不行的,可能要想辦法讓他不要繼續打下去,但是你要在非常平穩的心境下處理,試著讓對方也產生平和的心情。處理的方式應視情況而有不同,有的時候需要迴避一下,有的需要馬上處理,那便是靠智慧的判斷了。原則上,對人,是以緩和的方式來處理;對事,往往是需要馬上處理。 因此,萬緣不拒的意思,是不必拒絕我們的生活環境,但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困惑,不過還是要處理,處理的時候要不動情緒,不起煩惱,處理事情時,不要加入自我的利害得失,否則煩惱的念頭就會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