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書院
『妙音書院』乃是專修、專弘西方淨土,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之教學場所。何以故?蓋依夏蓮居大德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之『聞經獲益第四十八』云:「、、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也。歡迎常來參訪及介紹給『親朋好友』,並加入『我的最愛』。阿彌陀佛!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轉載-如何建立生命的價值觀? 2025-11-17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如何建立生命的價值觀?
2025-11-17 聖嚴法師開示
如果我們缺乏生命的意志,並且對生命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我們就會生活在煩惱中,常常覺得不知該何去何從。也許今天向東,明天又變成朝西,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沒有一定的立足點。
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或是日常吃穿,雖然是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如果我們僅僅把這些當作生活的主要目標,那就與動物沒有兩樣了。譬如流浪狗、流浪貓找東西吃,吃飽了以後,牠們會生小貓、小狗,這就是牠們繁衍和生存的需求。如果我們做為一個人,只是為了這些而奔走經營,那就跟牠們是一樣的。
假使我們生活得非常富裕,一個月能夠賺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華屋、美食、華服,樣樣不缺,但這能保證會過得快樂嗎?這種生活是糜爛的,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和刺激,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相反地,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都非常明確,即使物質生活差一點也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仍然是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只要心理健康,就能少一些執著煩惱,生命就會多一些智慧而發出光輝,這個就是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如果精神生活低於物質生活,那我們就跟動物相同,動物的本能就是男女、飲食,再加上生活環境裡其他的物質享受。
記得曾有一位菩薩招待我吃早餐,只見那桌上的大托盤裡已經擺了三個主菜了,另外還附上花生米、豆腐乳、蘿蔔乾、榨菜等小菜。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盤的水果,裡面有蘋果、芒果、柳丁和木瓜。再回過頭看看幾十年前我師父東初老和尚的早餐,他每天都是一塊豆腐乳、一碟花生米;豆腐乳還要把它切成四小塊分四天吃,一小碟花生米也是吃上好幾天。每次都是吃了好幾口粥才夾一顆花生米,然後再吃好幾口粥再夾一點豆腐乳,卻吃得津津有味。他從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清苦,總是自得其樂,活得很高興。我很欣賞他老人家吃得那麼快樂的模樣,而我那時跟著他一起生活,也覺得很快樂。
又譬如,美國在流行嬉皮的年代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過度奢華糜爛,生活反而過得並不快樂。於是有些人開始反社會潮流,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享受,變成嬉皮在街頭流浪。當這個風潮過去以後,有些人因為習慣了嬉皮生活,就跑到像尼泊爾那樣貧窮的國家去居住體驗,雖然過得非常簡樸,但是很快樂。
我曾經在山裡閉關六年,當時物資非常缺乏,連牙刷、牙膏、肥皂都沒有,但是我很能善用當下環境的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譬如用鹽當牙膏,用手指或將青樹枝咬碎當牙刷;將落葉燒成灰用來泡水洗衣服,因為灰是鹼性的,所以可以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即使物資是那樣缺乏,但也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困擾,我依然過得很快樂。
還有,以前我剛到美國時,物質方面也是很困乏,吃的、用的,什麼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美國的街頭,因為只要傍晚到紐約街頭轉一轉,就有許多別人丟棄的東西可以撿拾。那時我體會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才是擁有最多的時候,也感受到天下之大、天下之好。
所以,貧不等於痛苦,富也不等於快樂。無論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只要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心態與觀念,勇敢地面對生活,接受它、欣賞它,就容易得到滿足與快樂。
佛經裡常教我們要少欲知足。所謂知足,就是多也足、少也足,有也足、無也足,並不是說完全不要,一切都不要,那就不行了!而是有就要,如果少就少要,完全沒有就不要,因為不要也不一定活不下去,不要有不要的生活方式。
◎文:聖嚴法師
.
◎摘錄自《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7424-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依《勸修淨土切要》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所謂
(一﹚今人都曉得念佛好。但為多生累劫貪瞋癡愛。種業甚深。故難發心。
(二﹚諸善人。當知娑婆世界。苦惱極多。但看世人。有極貧極賤的。有多貧多病的。有鰥寡孤獨的。有妻不賢子不肖的。各人有各人的苦境。各人有各人的苦情。其苦固不待言。
(三﹚即如富貴康強之人。庭闈聚順之家。件件俱足。種種如意。是不苦的了。怎柰壽命有限。
(四﹚且不說那短命的。縱饒活到百歲。大限到來。難免一死。到這時節。只落得一棺長閉。萬事皆休。昔日豪華。而今安在。說到此處。仍舊是苦。
(五﹚若在生行惡的。死去地獄餓鬼畜生。隨業受報。直至惡業償清。纔得轉個人身。
(六﹚就是在生行善的。也不過種些福報之因。猶恐前世孽重。先要償完。則轉世便要受苦。墮入三塗。
(七﹚縱使前世無大罪業。後世即得福報。且不說福無十全。受福者。一般也有苦處。就令十分快樂。富貴享盡。仍舊貧賤。
(八﹚況一享富貴。容易作業。保不得不墮在地獄餓鬼畜生隊裏。
(九﹚漫說人間富貴。縱行了極大善事。生在天上。天福享盡。仍舊墮落。終究是苦。
由此觀之,如是『九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念佛者少,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念佛』者,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故如是『九者』,即所謂因三界中有這般苦處,所以我佛慈悲,說一卷阿彌陀經,教人念佛,得生極樂世界,永離諸苦,長享快樂。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7423-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依《勸修淨土切要》開示: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所謂
(一﹚ 因人之念頭。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生天堂。念惡入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所以勸人念佛。
(二﹚ 因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
(三﹚ 又因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有緣。無論僧俗男女。能念佛無不攝受。故專心持名。即蒙接引往生彼國。
(四﹚ 就是惡人。能至心懺悔持名。亦可帶業往生。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
由此觀之,如是『四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念佛』者,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故如是『四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勸人念佛。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7422-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所謂
(一﹚ 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 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 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贊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 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 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翫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 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提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 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精當進一心正念
由此觀之,如是『七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務力守七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務力守』者,謂必須竭力守持。是故如是七事,眾生往生極樂必須竭力守持。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7421-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所謂
(一﹚ 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
(二﹚ 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
(三﹚ 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四﹚ 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
(五﹚ 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
(六﹚ 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急急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
(七﹚ 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
由此觀之,如是『七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應有之心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心態』者,修行人依心而起之態度,故曰心態。是故若解如上『七者』之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捨凡身。便登佛地。豈不偉哉。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轉載-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 .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
.
文 / 聖嚴法師
人類的欲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私自利的貪求,這種貪求會讓人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人,都歸自己所有。這種貪得無厭的心,如果不加以調整,很可能會發展到欲無止境、欲壑難填的地步,尤其是在求取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就轉變成瞋恨心,終究會自害害人。
另外一種欲求則是「爭取」,一般人認為爭取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果不爭,反而表示自己缺乏進取心。「爭取」和「爭奪」又不太一樣,爭奪又更進一步,是指透過競爭、搶奪、排擠,將有限的資源納為己用,或是把原來是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而不顧他人的利益。例如你我他三個人,都希望得到同一件物品,但是這件物品是不能分割的,最後可能演變成爭奪的局面。例如,聽演講時,最前排的位子有限,只有幾個人可以坐,如果每個人都非要坐這些位置不可,就會互相爭奪。
從某種角度來看,或許有人認為爭奪是一種鍛鍊。的確,爭奪可能把一個人鍛鍊成強悍的人,就如達爾文所認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透過競爭來去蕪存菁。這種想法似乎不無道理,但未必正確,因為這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和鬥爭,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高。
有句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意思是說,和別人較量時,自己一定要強過別人,但是「人比人氣死人」,所以這種氣是不需要爭的。而且佛是不會去爭香的,因為,還會有爭奪心,就表示尚未破除自我的執著,佛已經證得諸法皆空,又怎麼會去爭一炷香呢?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熱衷於爭奪的人,會失去慈悲心與智慧,因為,自己想要的,別人可能也想要,當一個人一心只想打倒他人、爭奪成功,就必須使出不得已的手段;而每一次爭奪之後,通常都會接續著更多的爭奪,因為占據之後,又怕被別人搶走,以致於患得患失、煩惱不已,爭奪便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過去因為政治因素,有些人被迫要參與鬥爭,我問過這些曾經在鬥爭中勝利的人,鬥勝之後心情如何?他們回答,鬥勝當然很好,問題是,下一次可能就輪到自己被別人鬥,所以常常是在沒有安全感的恐懼中過日子,身心備受煎熬。
另外像武俠小說裡的英雄,爭霸、爭王到最後,還是非得退位不可,有時候甚至因為驕慢、輕忽,而被打得一敗塗地。所以,不必為了一時利益去爭一口氣,即使今天贏過別人,並不代表永遠都能立於不敗之地,更何況「長江後浪推前浪」,將來一定還會有年輕人來取代你的位置,爭到最後,還是得告老退休。
競爭雖然有它的道理在,但是爭奪的心總是讓人痛苦。如果能將爭奪的心轉為一種善的欲求,也就是「發願」——願自己能夠不和別人比較,少一點得失心,多做自利利他的事情。那麼,這樣的欲求就不會痛苦,而會經常處在與人和諧共存的喜悅中。
摘自:《
從心溝通》
轉載-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2025-11-10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2025-11-10 聖嚴法師開示
佛教是一個報恩、感恩和懷恩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這種觀念也就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慈悲所以要度眾生。如果想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就是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自我中心,也就是自我的執著、自私的行為會淡化、減少;自我的執著愈輕,智慧出現的機會愈大,智慧就會增長。因此,度眾生不僅是為了慈悲,也為了開發我們的智慧;慈悲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可是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煩惱心就會增強,會想:「我度眾生,誰來度我?」這種抗拒心一出現,智慧心就生不起來。所以,理論上我們因為發菩提心而度眾生,但實際上因為煩惱重,心中會產生抗拒的力量,讓你想不到為什麼要度眾生,這就是業力,也叫作業障。因此,我們要講感恩、報恩。用感恩、報恩的心面對眾生、面對所有的人;每當煩惱心生起時,就說我面對的是恩人、是幫助我的人,不是仇人、不是壓迫你的人,煩惱心就會漸漸減少。
另一方面,我們在度眾生時,通常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有能力幫助他人很了不起,有點得意、有點傲慢。這不是報恩的心,而是施惠心;施惠是給人家恩惠,不是因為得到恩惠而回饋,是一種傲慢心、沒有謙卑的心,也是煩惱。
◎文:聖嚴法師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