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書院
『妙音書院』乃是專修、專弘西方淨土,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之教學場所。何以故?蓋依夏蓮居大德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之『聞經獲益第四十八』云:「、、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也。歡迎常來參訪及介紹給『親朋好友』,並加入『我的最愛』。阿彌陀佛!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轉載-見性即是見空性 . ■ 文/聖嚴法師 .
轉載-見性即是見空性
.
■ 文/聖嚴法師
「人無我」、「法無我」,出離一切法
開悟見性的「性」,就是無常、無我的空,只是給它一個名詞——「空性」,而「性」的意思,即是本質。
早期《阿含經》沒有講到空性,只講空。所說的「無我」,是指個人自私的「我」沒有了,由此而得解脫,此後便進入涅槃境,也就是涅槃法。因為五蘊假合的「我」是沒有的,所以解脫者不願意再進入五蘊假合的法,亦即世間法之中,而解脫以後,便離開了這個世間,與這個世間沒有了關係,因此才說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彼此是對立的。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夠究竟。
所有佛和大菩薩沒有了對自我的執著,但是他們也不會執著於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皆得解脫:從自我的、自私的執著得解脫,然後出離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也得解脫,這是兩重。前者是「人無我」,後者是「法無我」,這即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法無我」,與見性的「性」也有關係。
到了《般若經》所說的空,是一切法的空性,但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其本性就是空性。無論是觀念的、物質的、抽象的、具象的,只要有一法,它的本性都是無常的,如果說是常或不變,即是不究竟。
因為二乘人的智慧不夠圓滿,所以認為阿羅漢的寂滅涅槃,是常的、永恆的、不變的。因此在《法華經》、《楞伽經》裡都說了一個比喻:聲聞、緣覺二乘人的進入涅槃,好像是喝三昧酒喝得酩酊大醉一樣,但醉後還是會再醒過來。所以,雖然進入解脫三昧的時間很長,必定還是會從三昧中出來,出來之後,發覺這樣的涅槃是無常的,是不究竟的,因此,必須重新再修菩薩道。
聲聞、緣覺與菩薩、佛不同的地方,在於智慧與福報的差別。二乘人雖有智慧,但不夠圓滿,福德也還不夠,因此沒有辦法得到究竟解脫。所以,佛告訴我們,不要先求進入涅槃,因為在你「酒醉」的那一段時間,是空掉了的,等你醒來,還是要修菩薩道。
既然如此,何不一開始就邊修解脫道,邊修菩薩道?這樣便可以從「我空」進入「法空」。這個「空」是空去一切法的本性,甚至涅槃法其本身的性質也是空的。因為二乘人的涅槃還會退失,會從酒醉中醒過來,所以是無常,不是永恆,而無常法的本質就是空,稱為「空性」。
覺悟空性,智慧反應
一切法,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煩惱法或解脫法,它們的本質皆是空的,都叫作「空性」。請問哪一樣事物沒有空性?哪個地方沒有空性?
這空性在你開悟的時候,對你自己來說叫作「佛性」,此時你看眾生皆有可能成佛,因為每一個眾生,無論身心都是無常,其本質都是空的,所以每個眾生都有佛性。
至於無情的眾生,是不是也可以成佛呢?當你成佛的時候,看無情眾生也成佛了。不過無情眾生本身是不會成佛的,它是有情眾生的附屬品,雖然其本質也是空的,但不是佛性,而稱為「法性」。
本質同樣是空、無常,對有情眾生而言是「佛性」——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佛就是實證本質是空。「法性」的意思,是指對無情眾生而言,它不能成佛,但它本身的性質也是空,所以叫作「法性」。因此,空性是遍於一切有情、無情的。
我們要悟的佛性,是悟到一切法的空性,包括自己的本質也是空性,所以叫作「見佛性」。「佛」的梵文是buddha,意思是「覺」,能夠覺悟到一切法的本質都是空性,所以叫它「佛性」,也可稱為「覺性」,而木頭、樹等無情界,因為沒有辦法覺悟,所以它只是一個現象或者一樣事物。
佛性與法性是空性,是不是等於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只是覺悟到自己的本質是空性,然而覺者還在。覺者是智慧者,覺的功能就是智慧,當智慧的功能還在的時候,他是有反應的。與世間一切眾生互動的時候,即產生智慧的功能,這是慈悲的表現。用智慧來度眾生,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慈悲。
那麼,覺者是誰?菩薩(bodhisattva)稱為「覺有情」,而佛(buddha),則是已經圓滿的覺者。因此,是有覺的功能——度眾生的功能,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斷滅了,但也不是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佛菩薩可以因應眾生的需求,在任何環境中出現,也可以顯現種種的形相、種種的形態,甚至於變現地獄眾生的樣子。
那他們受不受苦?他們如果有身體,雖然也會感覺痛,但是不會覺得苦,因為他們知道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所以不會覺得心裡煩惱、怨恨、不舒服、不公平。所以有菩薩、有佛,斷見是錯的。
因此,參話頭的目的,就是參到見佛性。見了佛性,你的煩惱會少一些,你的信心會很強,你的慈悲心也會出現,因為智慧和慈悲是同時的。如果你自認為見性了,但是你一點慈悲心也沒有,那這一定是假見性。
本文摘自:《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轉載-默念時用數數念 2025-09-08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默念時用數數念
2025-09-08 聖嚴法師開示
默念時不用念珠,用印光大師主張的「數數念佛」,它和一般人拿著一百零八顆念珠,一顆一顆計數念的方式不同。數念珠念佛有用,但它的目的只是在提醒自己「我在念佛」,而口中的佛號其實經常不能與手的動作相應,即使佛號與動作相應了,又與心不相應。也就是說,手已習慣在掐珠子,嘴也習慣在念阿彌陀佛,但心裡、頭腦裡老是打妄想,這樣沒有辦法達成念佛三昧。因此,印光大師教我們用數數念佛,因為這個方法與禪修的數呼吸相同。
數呼吸時,呼吸一進一出數一個數目,或者只數出息,不數入息,從一數到十之後,再從頭數起。這種方法能讓散亂心逐漸安定下來,十分有用,所以我們在教打坐時,這是基礎的方法之一。
數數念佛要怎麼數呢?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一直數到南無阿彌陀佛十,再重新從南無阿彌陀佛一開始,不斷數下去。不要以為很容易,一個妄念起,就忘記剛才念的是幾。忘記了沒有關係,再從第一個數起,不要緊張,不要以為數丟掉了,就前功盡棄。
如果念得太熟,變成機械性的,頭腦裡還是在打妄想,可以倒過來從阿彌陀佛十開始念。如果倒過來又念得太熟了,又開始打妄想,就一個隔一個念,就是阿彌陀佛十、阿彌陀佛八、阿彌陀佛六、阿彌陀佛四、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九、阿彌陀佛七、阿彌陀佛五、阿彌陀佛三、阿彌陀佛一。如果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不需要記數了。這是在練習著從散心念變成一心念,使內心雜念愈來愈少。
此外也可以用掐手指的方式,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動手數,動的時候要知道手動的感覺,如果太習慣了,就反過來從小手指開始數。掐手指是連貫性的,雜念妄想是散亂的,這樣做是將它們連貫起來,心漸漸就會安定下來。掐手指也可以得念佛三昧,如果你是專注地、一心一意地念,沒有雜念妄想,就是正念不斷、淨念相繼。
這兩個方法多半是在靜坐或只有你個人時用,如果是與大眾一起念,尤其是念快板時,根本來不及數,變成只是在數數目,而沒有辦法念佛了。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轉載-以人為本的佛教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以人為本的佛教
文 / 聖嚴法師
佛法,屬於正統的佛教。有三個基本的條件:第一是以三寶為中心。第二是以人為本位,是以人為主,佛法是以人為對象。第三要相信因果和因緣。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法鼓山的理念、法鼓山的形象、法鼓山的目標以及法鼓山的行動。
佛法是以人為主的,不是以鬼為主的。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太一樣。
宗教的層次有三個:一種是梵天化的層次,也就是講哲學上的層次,叫作梵天。另外一個是世間化、世俗化的。還有一個是鬼神化的,那更糟糕。
宗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看,我們要超過這三個層次,由淨化社會、淨化心靈而慢慢地朝向解脫。「解脫」可以給它一個名字,叫作「超越」。解脫和超越,實際是淨化以後的最高目標,是從人而到佛,只是人是有我的,而佛是無我的。
第一、梵天化的宗教,所謂梵天化是講要相信上帝的——上帝造萬物,我們都是上帝造的,死了以後會把我們收回到天國去,基督教叫寵召。相信人都是上帝造的,最後又回到上帝身邊去,這是一般的世間的宗教。
第二、世俗化的宗教,就是把宗教當成人間世俗的工具來用,世俗的工具是什麼?那就是有求必應!沒有兒子的人拜送子觀音;眼睛有病的人拜眼光菩薩;常常有病的人拜藥王菩薩、藥師佛等等。諸如此種就是世俗化的宗教。你希望達到什麼目的,就去拜什麼神,那就是世俗化的宗教。
第三、鬼神化的宗教,這個更槽糕。有叫陰神,有叫陽神。鬼神裡邊的陰神就是鬼!陰神裡頭有各種各樣的鬼在裡頭,有的是吊死鬼、有的是淹死鬼等等,陰魄不散,在那邊作怪,這個就變成了被拜的對象。臺灣這裡信仰很多!有什麼「姑娘」、「仙姑」、「姑婆」,這都是鬼,臺灣話叫陰神。那麼,神是什麼呢?神是從鬼裡邊,超出一級的。他是在人間的時候,就非常地正直,死了以後,常常顯靈,有人叫他顯聖,像關公、岳飛,在歷史上人物之中,非常正直的人,死了以後,不僅僅是晚上顯靈,白天也顯靈。在任何時間你求他的時候,他都可以保佑你,這種叫作神或者是信神的。
世俗化和神鬼化,是非常相近的,世俗化非常地俗氣,神鬼化非常地神祕,一個是俗氣,一個是神祕。
民間宗教的信仰,不能說不是宗教,也不能說它沒有作用。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長,也沒有接觸過更高水準的文化環境的時候,他就接受低級的民間信仰,我們不怪他們。之所以信仰世俗化的、鬼神化的、梵天化的宗教,是因為他們需要這一些提供他們真正的需要,幫他們解決問題。不過,我們要給它一個名字——迷信,就是民間宗教的迷信、梵天化宗教的迷信,不是正信。另外也給它個名字——外道,外道並不是貶低他們的用語,而是相對於我們佛教來講。
佛教的方法是我們向內向自己自心提昇自己的品質,其他的宗教則是向外追求神鬼等等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解決苦難。一個是向外追求幫助、救濟。一個是向內提昇自己,來幫助他人,這二個是完全相反的。一個叫外道,一個是叫作佛教。但佛教也不否定他們,而承認他們有作用、功能。可是我們自己已經是信了佛教的人,不要再回復到民間的宗教去。而我們法鼓山要做的事是提昇人的品質,就是要提昇一切宗教的層次,那一些宗教的人,他們是不會反對佛教的這一些層次的!
轉載-提得起.放得下 / 聖嚴法師
轉載-提得起.放得下
/ 聖嚴法師
最近幾年來,國內宗教界風波不斷,使得社會大眾對宗教,特別是佛教有更多的誤解。這是因為許多佛教徒自以為信了佛教,自以為是在修行,其實是對佛法認識不清,了解不夠正確,更沒有照著正確的佛法去實踐。所以,我們信佛學佛,最重要的是到底信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
佛是指人格的完成者,也就是智慧和慈悲都圓滿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效法佛的智慧和慈悲。慈悲是對眾生而言的,慈悲的人,絕對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失檢,而傷害他人;慈悲的人,可以使跟我共同生活、跟我一起工作的人,都能恰到好處地得到利益,在適當的時機,給別人懇切的規勸或施以援手。這樣學佛,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所謂智慧,就是少一點煩惱、少一點跟自己掙扎的艱難;在面臨理智與私欲時,能夠清清楚楚做出正確的選擇。人之所以會傷害他人,都是因為自私;一般的人,在理智上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應該去做,可是在私心上,希望自己多得利益、貪欲之心蒙蔽了智慧心,於是,不能控制欲望,反被欲望牽制,種種煩惱、種種傷害別人的行為就出現了。因此,我們要學佛的智慧,就是要學習做自己的主人,學習如何把自己管好,行善止惡,為家庭、為社會盡本分。
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位太太哭哭啼啼地來找我。她說她的先生失蹤半年後又突然出現了;原來他不告而別,是跟別的女子同居。這位太太說,本來以為他死了,心情還能漸漸平靜,沒想到是這麼一回事,簡直快氣瘋了,恨不得把他給殺了。我就問她:「殺了他,妳怎麼辦?孩子怎麼辦?」她說:「我不管,我帶孩子去自殺算了!」我說:「是妳先生犯錯,妳跟孩子都是無辜的呀!」她說:「師父,你可不可以把我先生教好?」我說:「妳先生沒來,我無法教他,即使妳把他抓來了,他不相信我,我也幫不了他的忙,不過我倒是可以教妳怎麼處置這件事。」
我告訴她,佛的智慧教人要「提得起,放得下」,所以,她應該放下對先生的瞋恨心,勇敢承擔起此後獨力照顧孩子的責任;而且,運用慈悲心,原諒她的先生和那位第三者。聽了我的話她還是不甘心,她說:「這不公平!我不甘心!孩子姓他的姓,我為什麼幫他照顧孩子?」我說:「難道孩子不是妳的嗎?他不盡父親的本分,妳可不能不盡母親的本分。況且,天底下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太多了,有的可以改善,有的無法可想,我們管不了;如果每一個人管好自己,每一個人都盡了本分,不公平的事件就會減少了。」
「提得起,放得下」,我們信佛、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讓自己在紛亂的現實世界中,認清事實、止息煩惱。佛的智慧從修行而來,沒有修行,智慧是不夠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生活,說穿了就是老老實實地去做,很簡單,沒什麼炫人眼目的花招。
摘自:《人行道》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轉載-符合自然法則的因果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符合自然法則的因果
文 / 聖嚴法師
因果分為兩類: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因緣亦分為兩類:因緣有、因緣空。因緣有的「有」,是指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畜生、餓鬼、地獄等三途惡道之果報。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則。
善為光明,惡為黑暗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禪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強健,能力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福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三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鬼、貪心鬼等。
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並存於世。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為人面獸心的人;其實動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陰險兇惡。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而人類一旦起了惡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於地獄,有些人在打禪七時,對禪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況了。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想像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為人間地獄。例如在醫院裡,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復原的希望,其身心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有漏因果,無漏因果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縱然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為止。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為無漏功德;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為有漏功德。
有漏是指一邊造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稱為有漏功德。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那便是有漏。
凡夫眾生只知「有我」。「我」存在於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說,果是從因而起。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恆不變的存在,神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是循環無端的關係,不是誰先誰後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才能積極地準備將來,到達成佛的境界。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為其偌大家產,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夠連續三代富貴者,已屬不易,何況是永遠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歷經起起滅滅之變化,更何況是小小的家族呢!因為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也都是無常。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善果方能繼續保持。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轉有漏因果為無漏因果了。
菩薩畏因,眾生怕果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這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了眾生;凡夫眾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造作惡業罪因,卻在感受苦報之時,一味的怨天尤人。菩薩與眾生真是智慧與愚癡的對照。菩薩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惡因,眾生不知杜絕惡因卻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得解脫。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被動的受報,就像欠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受難。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至還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前面說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聖人的因果則是無漏的,因為聖人造無漏因,便得無漏果。無漏的果分為小乘的和大乘的兩種:小乘的又分獨覺和聲聞,大乘的又分為菩薩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業,如透過不斷的修行,一再地累積福慧資糧,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也能轉有漏為無漏的。
摘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轉載-放下關卡,舉重若輕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放下關卡,舉重若輕
文 / 聖嚴法師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善於處理的人,舉重若輕;不善於處理的人,舉輕若重。
所謂善於處理,就是能夠掌握當前所遇到的難題、關卡,了解它的嚴重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這難題、關卡涵蓋了金錢的損失、名譽的損失、事業的損失、健康的損失,還有生命的損失等。
在這幾種損失當中,最要緊的是生命的損失。什麼都可以損失,就是生命不能損失,其次是健康。健康要保養,金錢則是身外之物,事業可以東山再起,名譽則有客觀的及主觀的感受。
從單獨的、客觀的角度來講,被人毀謗好像是名譽受到了損害。若由主觀的立場來看,表面上名譽好像受損,實質上根本沒有絲毫損失。俗話說:「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如果確實不是如流言所說一般,真金是不怕火煉的。縱使鬧得滿城風雨,你的心依然穩若泰山,如如不動。在此情形之下,名譽受損,於你何干?不過,如果能夠處理,讓名譽不受害,當然還是最好。
人生的起落是成功的經驗
而事業的起落,就像海裡的浪濤。如果事業沒有起落,就會缺少挑戰性,讓人失去警覺心。事業一帆風順,沒有任何令人驚喜或驚險的情形發生,那並不表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於經驗的累積,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因此,深諳人情,通達事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可以把它當成是成功的經驗,不要把它當作失敗來看待。在人生的過程之中,關關相接,卡卡相連,端賴你如何處理它?如果不會處理,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令你嚇破膽。譬如一片樹葉掉下來,就擔心頭會不會被樹葉砸破了;一隻麻雀飛過去,就深怕麻雀拉一堆屎在頭上,不能見人。假使天天擔心這、擔心那,我們這條命準活不長。關卡有大、有小,小的關卡根本不用在乎,不必理它。要能夠禁得起風吹日曬雨淋,才能彰顯出生命的韌度來。
該做的事照常做
為了一件小事,夜以繼日地傷腦筋或挖空心思地設法突破、解套,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我一生之中,也常常遇到難關,而且是相當地多。有的難關甚至會要了你的性命。但是真正要你命的時候,任憑你用盡了方法、使盡了力氣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擔心又何用?能躲得掉的,就要想辦法,不必擔心;小心處理,不必緊張,這是我的首要原則。
其次,不能因為面臨關卡,而損傷到健康。健康要保持,不能總是為這樁事在煩心。平日的生活作息要正常,應該要做、應該要處理的事,都要照常,當然,這樁大事也要盡速處理。但是老想著它、惦著它、擔憂著它,過不了多久就會頭髮發白、神經耗弱,更嚴重的是,很有可能會衍生成精神疾病。
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小關卡、大關卡橫在面前,首先要保持平穩的情緒,然後面對它、接受它,接著處理它、放下它。要知道,健康沒有了,性命也跟著沒有了。
難關出現了,不要跟它硬拚。不要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傻事;能有瓦全的局面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玉碎了,就真的沒有任何機會了,這不是茍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就好像本來沒有人要你的命,或者是想要你的命要不到,結果你卻自己把命送給他,這實在太傻了。
我們一定要平心靜氣來處理麻煩事。假如有人在你面前,威脅你的生命,這時候絕對不能慌張。愈慌張,就愈危險。我常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兜個圈子還是解決了,何必那麼痛苦?
求助要找對人
我有一次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有一個人天天不斷地打電話給我、親自來找我,甚至用武力威逼我。不過我照樣處理每天要處理的事,雖然問題還是擱在那裡,猶如芒刺在背上、有沙子在眼裡。
背上有芒刺不能拿掉是滿痛苦的事,但是飯還是要吃,覺還是要睡,要做的事還是要做。如何拿掉芒刺,光在那兒想是沒有用的,得趕緊設法找人幫忙才行。
可是,漫無目標地找人幫忙也有問題,可能反而會手忙腳亂。找對人幫忙是非常重要的。找對人,芒刺可拔掉;找錯人,不但芒刺拔不掉,或許還會愈陷愈深。
記得我在美國的東初禪寺,有一位義工來替我們做水泥工,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掉進他的眼睛裡去了。他心想揉一揉眼睛,沙子就會和著淚水跑出來,豈知沙子沒出來,反倒愈嵌愈深。
我知道後趕緊吩咐旁邊的人送他去看眼科醫生,眼科醫生一下子就處理掉了。本來所有的人都慌成一團,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聽了我的意見之後,送他到眼科醫生那兒,不到兩分鐘就處理好了。
所以凡事先不要著急,找對了人,用對了方法,一定可以安然過關的。
轉載-嫉妒有害而無益 文 / 聖嚴法師
轉載-嫉妒有害而無益
文 / 聖嚴法師
當別人表現得比你好時,如果心裡感到很不舒服,那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了。凡是人類都會有這種習慣性的嫉妒反應,即使是動物也不例外。產生嫉妒心的原因,也許是因為貪心,想要擁有更多;也許是得不到他人所擁有的,便嫉妒別人;甚至是天性本來如此,只是習慣性的反應,沒有其他原因。
人在無法獨占、必須和他人分享的情況下,最容易表現出嫉妒心。例如三歲的小孩不用人教,自然而然就會嫉妒剛出生的小弟弟。當媽媽抱起弟弟時,他就會生氣,因為他覺得媽媽應該百分之百屬於自己,弟弟不應該霸占媽媽對他的愛,所以便很討厭弟弟。他並不知道這種心態是嫉妒,只知道:「我的媽媽怎麼變成弟弟的了?」這就是一種天生的嫉妒習性。
嫉妒心有好有壞,就好的方面來說,它是一種向上的驅動力。當你嫉妒別人的學問淵博,覺得不如人時,便會想盡辦法充實自己,多方面地加強學習,這種嫉妒能促進人的成長,所以是有益的。
但是,一般人很少善用這種有益的嫉妒心,而是放任自己的嫉妒做出種種對人不利的言行舉止。俗話說「妒火中燒」,嫉妒就像一把火,燒得人體無完膚、痛苦不堪。當一個人產生「為什麼他能得到,我卻得不到?」的想法時,就會處心積慮地想壓倒對方;如果贏不過,就會轉變成仇恨心,這是非常可怕的。
其實嫉妒他人是最不值得的,因為痛苦的只有自己,而且萬一被對方知道你是個善妒的人,便會對你敬而遠之,這樣一來,你就會失去朋友。
人的外表或許可以靠打扮裝飾,可是醜陋的心態卻難以偽裝,嫉妒的心隱藏在幽暗處不見天日,整個人就不會開朗。而且因為嫉妒心是扭曲的,所以眼中看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事實的真相被扭曲後,你便無法正直、正確地處理事情。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表現比自己優秀時,心量要寬大,不要只是羨慕,還要有讚賞的美德。
摘自:《從心溝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