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轉載-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 2025-11-03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 2025-11-03 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的「精神」不是聲音大、神氣活現,也不是理直氣壯、當仁不讓,更不是爭吵或是拚命工作。「精神」是一種修養,是從我們的談吐、舉止與待人接物的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與修養。 個人精神在於自信心的有無,一個有自信的人是精神穩定、對人友善的;反之,則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什麼是自信心呢?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我知道自己是誰。 以我來說,我到任何地方或見任何人,都沒想要爭取什麼,或希望對方給我什麼好處。我所想的是:對方需要什麼?我能給他什麼利益或希望? 我常常和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或領袖對談,對談之前,有人提醒我,他們都是頂尖人士,一定要好好充實自己,否則沒辦法和他們對談。我就告訴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道的我跟他學習,但是,他也可能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點,並能不斷地學習,就沒什麼好擔心害怕的。 如果你能和別人相處愉快、合作愉快,這樣的你一定很有精神、很有自信,因為你總是在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當你只有奉獻的心時,別人跟你相處會感覺安全、安心,不會擔心受傷。如果你總是討厭別人、抱怨環境,你射出的箭一定會再彈回來射傷你自己。這是因為你的心出了問題,卻還顛倒地以為是環境不好、別人不好。 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生氣,就會檢討別人。生氣是錯的,檢討是對的,但要檢討的是自己,要調的是自己的心,以逆向思考做正面改進,感謝逆境給我們學習的機會與經驗。 心安定,環境也會跟著安定。如果你的心是慈悲柔和的,連螞蟻都會覺得你看起來可愛;反之,連貓狗都會怕你。這是因為心的關係,環境是我們的鏡子,環境反映出來的形象就是你,要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就從環境中的回應去了解。 有人抱怨現在善知識難遇,如果心不調,總是在抱怨,即使遇到了善知識,也不會願意教你什麼。其實善知識就在你身邊,環境裡的每個人、每樣東西、每個狀況,都是你的善知識。它們像鏡子一樣隨時隨地提醒著你,只是你沒把它們當成善知識而已。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文:聖嚴法師 . ◎摘錄自《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7419-云何為『眾生勸其親往生極樂為出世間之孝』

標題:云何為『眾生勸其親往生極樂為出世間之孝』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勸其親往生極樂為出世間之孝』?依《樂邦文類》開示: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所謂 (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綵。而甘旨以養其親。 (二﹚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 (三﹚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 (四﹚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託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 由此觀之,如是『四者』,即所謂眾生勸其親往生極樂為出世間之孝,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出世間善法』者,對於世間之稱。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即苦集二諦,世間也,滅道二諦,出世間也。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開示演說出世間道。」《起信論》曰:「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勝鬘經》曰:「世間出世間善法。」是故如上四者,即所謂勸其親往生極樂為出世間之孝。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轉載-心安平安,和喜自在 文 / 聖嚴法師 .

轉載-心安平安,和喜自在 文 / 聖嚴法師 我們常常要求別人跟我和,都希望別人對自己要公平、要合理,但這不太容易,所以還是要自己學著去跟人家和。大家都知道「家和萬事興」,但是有人說:「沒事就可以和,有事就不能和。」其實家人、朋友間不要老是講公平、合理,要學著彼此各讓一步,這樣就可以和了。 天天「和喜自在」的方法 如何才能夠天天「和喜自在」?第一、要經常保持身心的健康,隨時運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調整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那麼每天的生活就會如禪宗祖師所說的「日日是好日」。第二、要知足。能夠生活、生存,健康地活下去,就是一件快樂的事,這就是「知足常樂」。第三、要發大悲願心,不以身體的生命為終極目標,而是發無限的悲願。佛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多布施、做好事,時時心有法喜。第四、歡喜自己是佛教徒。 「和喜自在」主要是心和諧,心和諧才能喜悅,然後才會自在,這樣環境就不會影響我們,相反地,我們還可以影響環境。要和樂才能歡喜,才會自在。 新年新希望 過年又叫過節,「節」的意義是什麼?就像竹子一樣,每通過一個階段,就會長出新的一個節。「新年」的意思,並不只是過年這段時間叫作新年,而是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了,不管去年過得怎麼樣,新年新希望。 「智慧財」與「功德財」 過年期間,大家見面都會說「恭喜發財」,發什麼財呢?一是「智慧財」,一是「功德財」。多做好事,多給人方便,多念佛,這是功德財。在功德之中,其實也含有智慧。「智慧財」能夠化解自己的煩惱,有智慧的人,有錢也歡喜,沒有錢也歡喜。沒有智慧的人,即使有錢也不會歡喜,那就很苦。人人都希望發財,但若失去快樂,那就沒有意義。 聖嚴師父祝福你,你自己也要許一個新希望。想想今年要做什麼?老人家也要許願,在我們農禪寺、法鼓山有好多七、八十歲,甚或九十歲的老菩薩都在廚房揀菜、洗菜、種菜。每一個人都要許一個可以實踐的願望。世間人說「自助而後人助」,佛法說「種福而有福,培福就有福」。如何種福、培福?就要許願,並且要確實地實踐。 用佛法來安心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都是順利的,身體難免會生個小病,工作難免會碰到小阻礙,自然環境也會遇到小災難,但是「心安就能平安」。首先要「未雨綢繆」,做好預防的工作;如果無法避免,就要保持心的平靜,否則就會遭受雙倍的損失與傷害。其次就是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當誰都無法幫助你時,至少觀世音菩薩會幫你。 〈四眾佛子共勉語〉最後二句是「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時時念佛,可以隨時保持身心的安定,隨時得到三寶的加持。平常要念,遇災難時更要念。而且無論修行多久,都很有用。 娑婆世界的種種現象,是眾生的共業。當人心安定了,就會覺得風調一些、雨順些。 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轉載-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 2025-11-03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 2025-11-03 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的「精神」不是聲音大、神氣活現,也不是理直氣壯、當仁不讓,更不是爭吵或是拚命工作。「精神」是一種修養,是從我們的談吐、舉止與待人接物的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與修養。 個人精神在於自信心的有無,一個有自信的人是精神穩定、對人友善的;反之,則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什麼是自信心呢?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我知道自己是誰。 以我來說,我到任何地方或見任何人,都沒想要爭取什麼,或希望對方給我什麼好處。我所想的是:對方需要什麼?我能給他什麼利益或希望? 我常常和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或領袖對談,對談之前,有人提醒我,他們都是頂尖人士,一定要好好充實自己,否則沒辦法和他們對談。我就告訴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道的我跟他學習,但是,他也可能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點,並能不斷地學習,就沒什麼好擔心害怕的。 如果你能和別人相處愉快、合作愉快,這樣的你一定很有精神、很有自信,因為你總是在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當你只有奉獻的心時,別人跟你相處會感覺安全、安心,不會擔心受傷。如果你總是討厭別人、抱怨環境,你射出的箭一定會再彈回來射傷你自己。這是因為你的心出了問題,卻還顛倒地以為是環境不好、別人不好。 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生氣,就會檢討別人。生氣是錯的,檢討是對的,但要檢討的是自己,要調的是自己的心,以逆向思考做正面改進,感謝逆境給我們學習的機會與經驗。 心安定,環境也會跟著安定。如果你的心是慈悲柔和的,連螞蟻都會覺得你看起來可愛;反之,連貓狗都會怕你。這是因為心的關係,環境是我們的鏡子,環境反映出來的形象就是你,要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就從環境中的回應去了解。 有人抱怨現在善知識難遇,如果心不調,總是在抱怨,即使遇到了善知識,也不會願意教你什麼。其實善知識就在你身邊,環境裡的每個人、每樣東西、每個狀況,都是你的善知識。它們像鏡子一樣隨時隨地提醒著你,只是你沒把它們當成善知識而已。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文:聖嚴法師 ◎摘錄自《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7418-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易生』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易生』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易生』?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易生。所謂 (一﹚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 (二﹚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 (三﹚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 (四﹚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 (五﹚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 (六﹚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 (七﹚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純一故。 (八﹚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 由此觀之,如是『八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易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八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生矣。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7417-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多生西方少』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多生西方少』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多生西方少』?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念佛多生西方少,此有三故。所謂 (一﹚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德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二﹚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不敢散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生西方。卻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念佛多生西方少,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三者,纔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西方淨土成佛。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7415-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止貴真實修行』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止貴真實修行』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止貴真實修行』?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止貴真實修行。所謂在家居士 (一﹚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 (二﹚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 (三﹚不必定要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 (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五﹚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六﹚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七﹚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八﹚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九﹚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十﹚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十一﹚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十二﹚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止貴真實修行,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十者,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