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7414-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何則?所謂 (一﹚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二﹚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 (三﹚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四﹚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清。實無女人。 (五﹚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切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殷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煩喧。極樂優遊。豈止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 (六﹚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決擇生死。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宏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 (七﹚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 (八﹚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眼。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唯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不知淨土長年。其惑四也。 (九﹚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此大權菩薩。其惑五也。 由此觀之,如是『九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如上九者眾生往生極樂須託淨緣以為增上,是故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0月19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7413-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真信修行之事』

7413-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真信修行之事』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真信修行之事』?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所謂 (一﹚只此一念。是我本師。 (二﹚只此一念。即是化佛。 (三﹚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 (四﹚只此一念。是斬魔邪之寶?。 (五﹚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 (六﹚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 (七﹚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 (八﹚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 (九﹚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 (十﹚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推彌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十者,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0月19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7412-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推彌陀』 .

7412-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推彌陀』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獨推彌陀』?依《樂邦文類》開示:所謂獨推彌陀其故有三 (一﹚誓願深重。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嘗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 (二﹚娑婆有緣。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贊嘆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稱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又如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今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臺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 (三﹚化道相關。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於諸大乘經丁甯反覆。稱讚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獨推彌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三者。乃獨推彌陀焉。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https://famscl01.blogspot.com 】 【http://famscl.pixnet.net/blog】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01 】 【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1203296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2416834610406/ 】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7411-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有三種力』 .

7411-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有三種力』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有三種力』?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念佛往生有三種力。所謂 (一﹚ 本有佛性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 (二﹚ 慈光攝取力。言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 (三﹚ 念佛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易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又如水火鏡子。若將對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將對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種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資。必生淨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https://famscl01.blogspot.com 】 【http://famscl.pixnet.net/blog】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01 】 【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1203296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2416834610406/ 】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7410-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依《樂邦文類》開示: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言難信者,略舉有十。所謂 (一﹞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二﹞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三﹞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四﹞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五﹞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 (六﹞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七﹞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八﹞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九﹞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 (十﹞縱信利根亦生。有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是故如上十者眾生往生極樂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udn.com/famscl 】官網 【https://famscl01.blogspot.com 】 【http://famscl.pixnet.net/blog】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famscl01 】 【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1203296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2416834610406/ 】

轉載-人人為人人祝福 . 文 / 聖嚴法師 .

轉載-人人為人人祝福 . 文 / 聖嚴法師 我們這個社會的亂源,主要是自私、貪婪、憤怒和不滿。如果常常為他人祝福,就會感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很多,自己能夠付出的也還不少。人人都需要溫暖、需要別人的關心與祝福,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祈福都是有用的;因為如果每個人都願意為別人祝福,至少就不會傷害別人。 而從宗教的立場來看,祈福是很有用的。一來是心力的關係,其次是真的有菩薩、有佛的加持,因此透過信仰的媒介,可以使對方得到平安、得到利益。當心中有「我為你祝福」的念頭時,就不會怨恨對方、看不順眼對方,或看不起對方,一定會尊重對方,衷心希望對方好。所以希望社會大眾都能響應「我為你祝福」活動,這樣大家就不會爭吵了。 隨時為他人祝福 祈願祝福是沒有宗教的界限,任何人都希望祈福,例如過年時,大家見面時都會說「恭喜恭喜」,這種出於善意的祝福,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會做,所以祝福是沒有宗教界限的;也就是說,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祝福也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希望帶動社會共識,既然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祝福,自己便要具備這種心胸與愛心,隨時為他人祝福。 「我為你祝福」中的「你」,可以是家庭的夫婦、兒女之間,可以是親戚或朋友之間,也可以更擴大一些,甚至於比較疏遠的人,也能為他祝福,能有這樣的心胸和共識,對有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應該都沒有關係。但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我是用佛教的方式為眾人祈福,例如我念「觀世音菩薩」、〈大悲咒〉或者「阿彌陀佛」,都是出於極大的善意。例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因為他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且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很多身分,在中國人的社會裡,都覺得觀世音菩薩是一位母性的菩薩,母性給人的感覺都是很溫和的。所以,用這種表達方式為人祝福,我相信任何人大概都不會拒絕吧! 祈福也算發願,所謂「發願」,就是心裡想的,希望將來能完成;如果僅僅是口頭上的祈福,也是有用的,至少心理上會有一種溫暖感受,讓他人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另外一種是,除了口說之外,還會實際地為他做有利的事,我們稱這為「發願」。例如我要為某個人祝福,我說:「但願你很有福氣!」這樣僅是口惠而實不至,做的還不夠;應該再做一些讓對方真正得到實惠的事,也許送他一本書或為他誦經,這才是實質上真正的祈福。 這就是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安運動」。四安運動最重要的是安心,安自己的心最好的方法是為他人祈福,而所有的祈福都是心誠則靈。 摘自:《不一樣的佛法應用》.人人為人人祝福

轉載-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2025-10-13 聖嚴法師開示 .

轉載-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2025-10-13 聖嚴法師開示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相對提昇。但在不穩定的環境中,突發情況日益增多,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干擾,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無形中,使我們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和二、三百年前大不相同,過去的人頭腦單純,讀書人滿腦子四書五經、古代歷史,其他人頂多知道一些當地的小事情,能活上幾十年,他們就覺得相當長了。但是對現代人來說,總覺得時間太短,因為現在傳播媒介多樣化,經由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全球每天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知,成為我們知識和資訊的一部分,新事物不斷增多,現象層出不窮,永遠看不完、學不完,感覺上環境愈來愈小,接觸的層面愈來愈複雜,時間卻永遠不夠支配。 此外,資訊爆炸的結果,使我們的頭腦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令人應接不暇。本來知識愈豐富,觀察力愈敏銳,應該更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其實不然,這些不相干的資訊,在思考與行動時,反而成為干擾,導致猶豫困惑,不知該如何決定,如此一來,又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尤其是處理切身問題時,例如職業的選擇,乃至於交往對象等,常常是當局者迷,很難做出適當的選擇,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反而倉促下決定,抱著碰運氣試試看的心態。 所以,在時間的運用上我們有許多功課要學習,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忙人,即使是沒有工作的人也有日常的瑣事要忙,每個人不但身體忙,頭腦也忙得不可開交,時間當然不夠用。 我曾經提出一種理念:「忙人時間最多。」也就是說,我們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恰到好處地運用,而不浪費時間。即使從早到晚必須分秒必爭,也要爭得恰到好處。 譬如遇到塞車時,車子陷在車陣中動彈不得,要怎麼爭取時間呢?這時候,你還有頭腦的空間可以爭取,反正已經困在車陣中了,焦急也沒有用,正好利用這個時間好好放鬆身體,讓頭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人缺乏這種觀念,不但心裡著急,更糟糕的是怒氣沖沖影響情緒,這是何苦呢?既然連塞車的時間也可以好好運用,我們更應該利用所有能夠運用的時間,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時候。 禪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承擔責任,這可以說是時間管理的另一種詮釋,「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段,保持頭腦清楚,好好地欣賞它、享受它、運用它,這是最合算的。也就是說,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不要胡思亂想;看書的時候,腦海裡就不要圍繞著連續劇情節打轉;與別人談話,要注意對方在說些什麼,不要分心想著剛剛看過的電影,否則同樣的話講了兩遍,你還聽不清楚,要求他再重複一遍,不但浪費彼此的時間,也是對人不尊重、不禮貌。 儘管要爭取時間、活在當下,還是要找出時間休息,否則身體會負荷不了。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覺得有充分的時間,而且還能活得很精彩、很有意義。 ◎文: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