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初業菩薩如何能『見於如來不空過』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初業菩薩如何能『見於如來不空過』?依《大寶積經》開示:有三無量功德資糧,於諸如來,雖有稱說猶不能盡,況於聲聞諸三乘等。何者為三?一者護持正法;二者發菩提心;三者勸諸眾生起無上願。復有三十二法,若初業菩薩,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不空過也。何等三十二?即所謂
(一) 於諸如來生不壞信。
(二) 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三) 於尊重僧而不輕慢。
(四) 於應供人恭敬親近。
(五) 於愛於憎心常平等。
(六) 恒於正法樂聞恭敬。
(七) 安住寂靜離於諠鬧。
(八) 於如來乘演說無倦。
(九) 若說法時不為名利。
(十) 志求真實如理勤修。
(十一) 捨施。
(十二) 持戒。
(十三) 忍辱。
(十四) 精進。
(十五) 禪定。
(十六) 正慧。
(十七) 於諸眾生隨樂護念。
(十八) 成熟眾生不忘失法。
(十九) 恒於己身善自調伏。
(二十) 以善法要調伏於他。
(二十一) 不染煩惱。
(二十二) 常樂出家。
(二十三) 住阿蘭若。
(二十四) 聖種喜足。
(二十五) 勤行頭陀。
(二十六) 捨不善法。
(二十七) 弘誓堅固。
(二十八) 蘭若無懈。
(二十九) 植眾善本。
(三十) 常不放逸。
(三十一) 遠二乘見。
(三十二) 讚歎大乘。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種』,即所謂初業菩薩如何能『見於如來不空過』,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來』者,其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如同《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雲︰「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雲︰「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yam.com/famscl2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
【http://blog.dreamhome.com.tw/blog.asp?name=famsc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