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3891-何等為『菩薩莊嚴道心四十事』


標題:何等為『菩薩莊嚴道心四十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莊嚴道心四十事』?依《佛說無言童子經》開示菩薩有四十事莊嚴道心。何謂四十事?所謂

(一)至信佛道心不疑毀。

(二)喜樂於法而令久存。

(三)不慢聖眾恭敬謙遜。

(四)常當習友。

(五)見諸菩薩視之如佛。


(七)恭敬奉事尊長眾祐。

(八)等心愛憎。

(九)入法無厭。

(十)勤聽經典。

(十一)          聞趣尊習。

(十二)          為他人說。

(十三)          無希翼心。

(十四)          法無有師。

(十五)          所念如應。


(十七)          一切所愛而不珍惜。

(十八)          奉順禁戒未曾缺漏。

(十九)          宣暢分布忍辱之力。


(二十一) 令備修習禪定一心而順念于智慧之品。


(二十三) 所可勸助未曾忘捨。

(二十四) 隨護群黎。


(二十六) (六本闕一法)

(二十七) 於欲教授不著塵勞。

(二十八) 常棄憒鬧樂於寂靜。

(二十九) 思處閑居以為德稱。

(三十)          修賢聖行而知節限。

(三十一) 常行止足不可動移。

(三十二) 在於俗法不與同塵。

(三十三) 而以順從六堅之法。

(三十四) 又不捨廢於四恩行。

(三十五) 而常奉遵堅固志願。

(三十六) 恒不毀失善德之本。

(三十七) 所學業者而不放逸。

(三十八) 不樂小乘。

(三十九) 道心無動篤信微妙志不怯

(四十)          捨一切惡無所犯負皆悉具足一切功勳合集名稱無量福會懷佩道法處於道場不退轉

  由此觀之,如四十事』,即所謂菩薩莊嚴道心四十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道心』者,稱於五道之心也。如同《歸敬儀》曰:「福業不成,道心無涉。」【又】求菩提之心也。如同《唐華嚴經》曰:「普觀眾生發道心。」《法華經義疏》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又道心者,言在家行佛道者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612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