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雙運心靈環保
|
■ 聖嚴法師
何謂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這個名詞,雖然是我新創的,它的內容,其實就是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素質,除了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內心的衝擊之外,尚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因為人的心境,往往會受環境中的人、事、物的誘惑及刺激而隨著波動起伏,輕者受到干擾,重者喪失自主。如果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了。
做為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身體的、心理的、精神的。通常稱之為身、心、靈的健康。可惜的是一般人僅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無病,往往疏忽了心理是否平衡自在,連帶著也忘記了精神層面的修養。因此,若處於平順的境遇中時,當然能夠揮灑自如,不會覺得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難題,如果遇到連番的逆境現前之際,就難免要唉聲嘆氣了。心靈環保的功能,便在於使我們養成一種得勝不驕傲、失意不喪志的習慣。可是對於一般人而言,勝而不驕者已難、敗而不餒者更難。有了心靈環保的工夫,便是有了精神修養的基礎,因為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和永遠的勝利者與失敗者,只要因緣改變,狀況立即改觀。一時的成功並不等於永遠有保障,一時的失敗也不等於永遠的絕望。因此,大家都知道說「以平等心看待」,便屬於心靈環保的層面。
諸位一定知道,佛教是主張有因果觀念的,通常的說法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實際上光是如此說,是有問題的,因為不種瓜當然不得瓜,不種豆當然不得豆,可是,如果種瓜種豆而不得其法、不得其時,又不得其適宜的土壤、水分、陽光、肥料等,那麼,種瓜種豆就不一定得瓜得豆了。所以在佛法之中,除了因果定律,必須配上因緣定律。也就是說,凡事凡物一切現象的形成,從因到果的過程之中,尚有待以各種自然及人為因素的促成;其中主要的條件,稱為「因」,配合的條件,稱為「緣」。從最初的因,到最後的果,只是有其可能性,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以此可見,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
正因為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的因素固然極重要,外在的因素能否如個人所期待的那樣配合,也極重要;個人的自主因素,有時候也可能出現意外,外在因素的不確定性,則更難以掌控了。因此,我們對於自己的命運,只能希望最好,卻無法保證最好;只能朝向最好去做努力,卻也不得不做最壞的預防。否則,過分的樂觀,過分的悲觀,都是跟因緣論的原則背道而馳,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觀念及方法
心靈環保,就是在於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除了觀念的導正,尚須有方法的練習,否則,在平時的心理雖很健康,一旦遇到難以抗拒的刺激和誘惑等各種陷阱,自己就會不自覺地跳了進去;或者遇到重大的阻力、打擊、挫折和委曲,也會不能自主地陷入無底的悲苦,而失去重新站起來的自信心。曾經見到有一些朋友,他們不僅讀了不少心理學的書及人格修養的書,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心理治療師或者也出版過類似勸世格言的書,但當麻煩臨頭、情感糾纏之際,仍不免陷入所謂「天人交戰」的悲苦之中。
至於如何練習成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首先是從觀念的調整做起,它的步驟可有四種:
(一)凡事應做正面的認知,便可避免負面的危機和悲觀的情緒;人生的旅途,總是有起有落的,但那都是前進的過程。
(二)凡事宜做逆向思考,便可做到勝而不驕傲,敗而不氣餒;成功而升至巔峰之際,要有走向下坡的心理準備,失敗而降至谷底之時,宜有攀登下一個極峰的願景在望。
(三)凡事應知進退有度,能收能放而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能有機會舒展抱負,奉獻天下,應該當仁不讓,竭盡全力,積極進取,萬一時運不濟,屢戰屢敗,那就養精蓄銳,以圖未來。
(四)不論成敗,宜將自我的私利和私欲看空,要將對於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安危禍福的責任,一肩擔起,這便是一個有智慧和慈悲的人了。
不過,光有觀念的調整,尚不能保證真的可以做到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我們所用的方法,便是禪修,基本的原則是由放鬆身心、體驗身心、統一身心到放下身心的四階段。放鬆身心與體驗身心,是屬於自我肯定及自我認知的範圍;體驗身心與統一身心是屬於自我反省及自我成長的範圍;統一身心與放下身心,是屬於自我完成及自我消融的範圍。
|
『妙音書院』乃是專修、專弘西方淨土,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之教學場所。何以故?蓋依夏蓮居大德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之『聞經獲益第四十八』云:「、、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也。歡迎常來參訪及介紹給『親朋好友』,並加入『我的最愛』。阿彌陀佛!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轉載-悲智雙運心靈環保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