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轉載-有福不享是傻瓜?


有福不享是傻瓜?


四福的觀念要從知福開始,雖然許多人都在求福,有的向神求、有的向佛求,還有人向人求,但對於自己是否有福,卻不清楚。
佛陀教我們要知足常樂,但很多人卻「人在福中不知福」,即使已經富甲天下了,如果不知足,仍然是貧窮的;有的人則雖然窮得「上無片瓦覆頂,下無立錐之地」,但只要他感覺活得很有意義,這人就算有福。

能知足就是有福

因此能知足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我們也常說平安就是福,不過先要知道平安是怎麼來的。平安不是向外求的,因此心中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如果心中不滿足、不安定,也就沒有福。

其次是惜福。許多人知道有福,認為有福不享是傻瓜,應該有多少福享多少福。有的享兒女的福,有的享父母、丈夫、妻子的福,有的是享老福。可是光會享福是不夠的,因為福享過了就沒有了;有福應該要惜福,惜福的人最快樂,並且進一步把自己的福分享給他人,這也是一種惜福。
第三是培福。知道有福,但福報有限,就應該要培福。例如做好事讓其他人得到幸福,就是培福。培福不一定要用錢,舉手之勞或一句話、一個笑容都可以培福;培福的機會隨時都有,過馬路時攙扶一個小孩或老太太,坐車時讓位子給殘障的人都是培福。培福的人不但自己福更多,也會快樂。

第四是種福。知道自己沒有福,就要種福。培和種不一樣,已經有了而不夠,因此要培;原來沒有福,所以要開始種。佛教說的福田有很多,只要別人需要幫助,能適當的提供幫助就是種福。此外,種福要在人間種,要在與人相處互動之間種。

歡喜心快樂做功德

一般人大概都會這樣想,我辛辛苦苦賺了錢,把錢拿來丟在水裡還有個聲音,而做功德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當你拿出錢的那一刻,你就很歡喜了,這是一種幫助人、為善的快樂。本來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己,而現在我還能拿出來幫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這是一種快樂。

這個觀念在西方很普遍,西方人習慣做義工,他們稱之為「志願者(volunteer)」;此外,他們也不說是布施,而叫作「捐贈(donation)」。東西拿出去之後並沒有想要拿回什麼,而是當下就覺得很快樂,快樂就是他的回饋。

另一個是東方人或佛教徒的觀念,把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別人,就好像把我們的財富存到功德銀行裡,至於什麼時候回收?上天國時可以回收。我們在人間做了好事,將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幸福與快樂。這種想法在西方宗教中也存在,在東方則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做了好事之後,來生可以過得幸福些,或是升到天上。這種叫作「有相布施」,也有它的功德。

但歷史上曾有梁武帝問菩提達摩祖師:「我這一生造了很多廟、供養了很多僧,我的功德有多大呢?」達摩祖師告訴他:「沒有功德。」梁武帝沒辦法接受這說法。其實達摩祖師要講的是不要計較功德,你做了之後自然有功德,計較功德反而沒有功德,這叫作「無相布施」。

西方人也有這樣的說法,《聖經》說:左手拿出去的不要告訴右手。佛教則講「三輪體空」,就是布施時,不要想「我在布施」、「拿了什麼東西布施」、「布施的對象是誰」等問題,只是單純為布施而布施,這就是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因為不計較功德,功德就無限;計較功德,功德就很有限了。

(出自《不一樣的聲音》第二二三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