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轉載-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29)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29)


6.離言說相,正是言語道斷。離心緣相,正是心行處滅。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
「離言說相,正是言語道斷」。這個「道」當方法講。用言語來表達,的確範圍非常有限,有許許多多的意思,是言語無法表達出來的。我相信,同修當中都有這個體驗。
譬如我們接觸外面境界,看到很美的東西,沒有辦法形容出來。這就說明,言語的能力是有限的;文字能力也是有限的,比不上光。光線被攝影機一照,照得清清楚楚,都表達出來了。我們怎麼講、怎麼形容都形容不出來,所以光比言說強多了。何況如來所證究竟圓滿的境界,怎麼能說得出來!此即言語道斷。
「離心緣相,正是心行處滅」。「行」是動。心在動;滅了,就不動,心就定了,清淨寂滅。前面一句說明,何以佛無有法可說。後面心行處滅,說明佛那有法可以證得。如果你還起心動念,就有說,也有證。到心行處滅的時候,不但無法可說,也無法可證。「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
下面這一段經文,世尊再以一切賢聖來為我們作證明。
三五、引一切無為證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所以者何」,即指出為何兩邊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賢聖皆用此雙非之法。
註解裡講「所以者何,即指出為何兩邊皆要非之所以然」。這個「非之」就是離開,空有兩邊都要離開;法與非法都不可以執著。法是有,非法是空。此是用證果的人來為我們作證。
「一切賢聖皆用此雙非之法」。一切賢聖是從小乘初果,一直到大乘圓教等覺菩薩。經上常講,三賢十聖。三賢十聖是指大乘法身大士。說三賢十聖,前面的都沒有算進去。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開始,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位次稱三賢。從初地到等覺,稱為十聖。十地菩薩,十個位次,加上等覺,一共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十地;有些經論裡說得詳細一點,稱十一地。諸位要記住,十一地跟十地是一個意思,十地包括等覺菩薩在內。
我們在佛經裡常常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經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個整數;實際上還有五個,細說的話,應該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翻經的法師,把零頭都省略了。
何以有這麼多層次?「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他們兩邊都捨,兩邊都不執著;但是不執著的程度,有淺深差別不同,所以才有五十一個階級。如果沒有差別,何以有五十一個階級。有些離得淺,有些離得深。為什麼三賢十聖不包括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菩薩故然也捨了,可是有的時候又起現行,若有若無。有時候真的放下;可是有時,又執著了。想想,我們豈不亦是如此嗎!十信菩薩或有或無;登到初住,他就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十信位,他有進有退。十信位的菩薩兩邊捨,捨得還不夠究竟,是故才有差別。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