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中國禪宗的禪

中國禪宗的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禪宗,看起來,僅是一個單純的名詞,其實從菩提達摩到達中國以來,開創了禪宗,禪宗卻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它的風格和內容,已有了多次的大變化。根據近世學者的研究,我們知道,中國的禪宗,大致至少有過三次變化: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的爛熟時代。
二、禪機時代
六祖惠能之後,一變純樸的風格,棒打及喝罵的機用大行。所謂機用,是指因時地不同及師對弟子間的啟發方式不同而言,不講基本的佛教理論,也不談戒、定、慧的三原則,乃是直接用緊逼的方式,或揮拳、或腳踢、或毒罵、或用矛盾語、或用無意味語,來點出戮破修行者的我見──我慢、我貪、我瞋、我疑、我所知與無知等的心理障礙,以到達悟的境地。可見,所謂禪機,是靈活運用不拘一定形式的動作和語句,使得修行者,得到禪的功能──智慧的顯現。
禪機大行的時間,是從惠能入寂,以迄五代的末期(西元九五九年為五代的最後一年),大約二百五十年的期間,禪宗的大師輩出,由六祖門下的大弟子們,漸漸地輾轉相傳,形成了五家不同風格的宗派。迄近世仍在流行的臨濟及曹洞的兩派的禪宗,即是發源在這個禪機的時代。
在這期間,值得介紹的禪宗祖師,實在太多,本文僅能作一點抽樣性的?述。
(一)用棒、豎拂、揚眉張目、示圓相、用喝之始
1.《六祖壇經》中?述到惠能曾用柱杖,打了沙彌神會三下,問他:「我打你,痛不痛?」用來測驗神會,是否已懂了「無住」即是「本來」面目的道理。此為禪宗用棒之始。
2.《景德傳燈錄》卷五,「行思」條中,記述惠能的弟子行思,兩問其弟子希遷:「你從那兒來?」希遷兩答:「從曹溪來。」行思便豎起拂子再問:「曹溪有這件東西嗎?」希遷說:「沒有。」行思結語:「可不是嗎?曹溪和印度傳來的什麼心法,也都是沒有的啦!」此為禪宗用拂之始。拂子是用來拂除家具上塵土及蚊蠅蟲蟻等的一種清掃工具。
3.《景德傳燈錄》卷四,惠能的弟子「慧安」條中,記述著惠安曾以眼睛的開合,回答有人問他:「什麼是達摩祖師從西方的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東西?」這個問題。
4.《景德傳燈錄》卷五,「慧忠」條中說:「慧忠國師見僧來,以手作圓相,相中書日字。」同書卷四的「道欽」條中說:「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作一畫,卻封迴。」
5.《景德傳燈錄》卷六,「懷海」條中記述:惠能的法孫馬祖道一(西元七○九─七八八年),與其弟子百丈懷海問答之時,曾大喝一聲,使得懷海耳聾三日。
也可以說,禪機之風,創始於惠能,大成於道一,盛行於第八、第九世紀之世。禪宗的真精神,即在此一時代,禪宗的偉大祖師們,也多活躍於此一時代,本文無法逐一介紹,僅能選取如下的數位祖師,作為一窺禪宗風貌的代表人物。
(二)祖師的禪風
1.石頭希遷(西元七○○─七九○年)的禪──
(1)不論禪定:《景德傳燈錄》卷一四云:希遷一日上堂說:「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2)自縛、自垢、自生死:《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又說:有僧問希遷:「如何是解脫?」他反問:「誰縛汝?」另有僧問希遷:「如何是淨土?」他反問:「誰垢汝?」又有僧問希遷:「如何是涅槃?」他反問:「誰將生死與汝?」
2.馬祖道一(西元七○九─七八八年)──這是禪宗史上的一位奇人,他門下的法將,有一百多位。他的禪風,往往權變自在,應化無方。他主張心外無佛,自心是佛,佛外無心,不取善捨惡,不觀空入定,以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是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不假修道,不用坐禪。他的禪機極多,例如:
(1)打著:僧問:「如何是祖師自西方傳來之意?」馬祖便打,並說:「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2)畫地:有僧於馬祖前作四畫,上一長下三短,問曰:「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馬祖乃畫地一畫,說:「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3)蹋著:洪州水老和尚初參馬祖:「如何是西來的意?」馬祖說:「禮拜著。」水老和尚才禮拜,祖便與一蹋。
(4)馬祖道一門下的禪機:由於馬祖門庭廣大,弟子眾多,龍象輩出,所用禪機,也是層出不窮,例如道明禪師的吐舌,百丈捲掉馬祖面前的禮拜席,麻谷掀禪床,寶徹翹足,智常斬蛇,智常彈指,智常舉拳,南泉斬貓等。
(5)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景德傳燈錄》卷六云:「江西道一禪師,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又於《馬祖道一禪師廣錄》云:「僧問如何修道?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清淨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