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今天要跟諸位介紹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不同之處,特別是大乘佛法因為要修菩薩道,行菩薩行,所以是可以成佛的。小乘佛法有聲聞及緣覺兩類,聲聞是在有佛法的時代,聽到佛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而照著去修行,能解脫生死而證涅槃,出離三界;緣覺則是出世於沒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們自修自證的智慧相當深厚,自然就發現了十二因緣的道理,根據十二因緣去修行而得解脫道。聲聞與緣覺解脫之後不再投生人間,也不再度眾生而進入涅槃。修習小乘佛法永遠不會成佛,假如要成佛,必須迴小向大,發菩薩願,才能從小乘轉為大乘,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聲聞、緣覺為何被稱為小乘?由於他們只求自己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苦海,不管其他的眾生還在苦海之中。雖然他們在尚未涅槃之前也會幫助眾生,譬如小乘比丘們也說法度眾生,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發願生生世世都到此娑婆世界,其追求的目的是如何得解脫,進入涅槃,這就是小乘。
大乘菩薩誓願自己未度先度眾生
大乘是發菩薩誓願,雖然自己尚未解脫,但發願要度眾生──自己未度先度眾生,這是菩薩初發心。菩薩發心,並沒有考慮自己何時得解脫、何時得救濟、何時出離三界苦難,只想到如何使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精神。諸位一定聽過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發願到地獄裡現地獄眾生相,在地獄中他照樣地會感受到種種的苦難,然而這是他自己發願要去的,所以跟因為業報所感而到地獄去的眾生不同,心理上不會覺得怨苦、怨恨、不自由。就像有些人到監獄中去做教化的工作,跟受刑人住一樣的房間,吃同樣的飯。有些法師親自到監獄去帶禪七、帶佛七,跟受刑人一起生活七天,但是法師們並不覺得是在監獄中受苦受難。
因此,大乘菩薩不會拒絕前往任何的苦難之處。譬如臺灣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即刻派人到災區協助,與災區民眾生活在一起,這是一種慈悲心。此外,南亞大海嘯時我們也派了義工去印尼、斯里蘭卡、泰國等地救濟、協助他們。有一位義工發願到斯里蘭卡的災區服務兩年,這兩年之間她就跟著災區民眾完全生活在一起,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受苦,因為是她自己發願到那邊服務的。
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大乘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不為自己得解脫,而是為了度眾生,他可以到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旁生等六道輪迴眾生之中,如果哪一類的眾生需要,只要因緣成熟,他就會去救度那些眾生。譬如菩薩會現豬身到豬群中,過著豬的生活;現身到羊群中,過著羊群的生活,他可能會被飼養者殺掉、吃掉,但是菩薩本來就是要來度化那些豬、羊的,他是不會逃避危險或者苦難的。而聲聞、緣覺這二乘人,因為沒有菩薩以及度六道眾生的觀念,只知道以人間或者天上的兩種形象來修行進而出離三界,所以不會出現在其他的四道。
佛教的精神主要就是菩薩精神。在《法華經‧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在《楞嚴經》以及《地藏經》裡也提到,菩薩有這樣的能力;《華嚴經》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有這樣的願心。他們都曾在各類的眾生裡度眾生,他們也會化身為聲聞、緣覺等小乘,這就是大乘菩薩精神的偉大之處。
請諸位記得這兩句話:「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只為眾生得離苦。」大乘佛教之所以偉大,就是以菩薩的精神一生一生的修行,然後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是菩薩,他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在佛經裡稱他為因地的佛,也就是菩薩。他在因地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曾經在各類的眾生群中度眾生,最後則以王子的身分出家、修道、成佛。他為何不以地獄相成佛呢?因為地獄相非常可怕,眾生看了會認為佛是從地獄出來而無法接受,所以佛是用福德智慧相現王子身而成佛,如此一般人就會覺得很珍貴。
修行小乘行有四種增上:一、信增上:建立信心,開始是初心,然後信心愈來愈堅固,愈來愈強;二、戒增上:持戒之目的是為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三、定增上:心不會慌亂,經常是在安定與安詳之中;四、慧增上:慧是修定而來,心不浮動就會產生智慧。
一般人老是在情緒中打滾,使得自己很痛苦、很矛盾,跟任何人以及環境都會有衝突。持戒就是心清淨,心清淨之後才能身清淨、口清淨,不做壞事,不出惡言,然後就可以修定。人如果經常能夠處在安定與安詳之中,必定是非常愉快的,如果常常鬧情緒,那就是煩惱。有一些信眾非常虔誠,也很認真學佛,可是情緒容易波動,不但自己煩惱,也使他人痛苦,這就是沒有修定。
南傳佛教將修定稱為內觀,觀自己心的念頭、心的起伏、心的動靜,能夠用心來觀,心就不會浮動,心不浮動就能產生智慧,稱為觀慧。觀慧之後就能夠漸漸得解脫,觀慧實際上是一種定的成果。觀自己心的粗、細、動、靜,心漸漸就能安定下來成為止觀,那就是入定。南傳佛教的內觀,實際上就是由定增上而慧增上,他們最高是證得阿羅漢果而得解脫。此為小乘修行的次第,靠信、戒、定、慧四種增上而出三界。
大乘菩薩三種增上
大乘菩薩有三種增上:一、信增上;二、悲增上;三、慧增上。大乘的「信」跟小乘的「信」內容不太一樣,小乘只信三寶,大乘則是信眾生皆能成佛。小乘國家如泰國以及斯里蘭卡相信佛、法、僧三寶,佛是說法之人,法讓我們得到修行的方法和觀念,而僧則是佛教的團體,是傳播佛法之人,小乘佛教徒相信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以成佛,不相信其他的眾生以及自己都能成佛;但是大乘佛法除了信三寶之外,還相信自己也可代佛說法而成就佛道。中國歷代禪宗的祖師們都在說法,他們並不執著於心外的釋迦牟尼佛,而相信眾生都能成佛,所以發願來度眾生。這不僅僅是幫助眾生得到物質或精神的鼓勵,而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並能解脫成佛,此為大乘菩薩的信心。
慧增上跟信增上有關。凡夫因為業力而到三界來受報。我們的身體叫作業報身,而環境則是我們業報的果,用業報的身來接受業報的果,這是沒有發菩薩心的凡夫。但是發了菩薩心的人不一定已得解脫,然而,他們是因發願而來。就像菩薩發願,自己未度先度人,就是菩薩初發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願力而至六道眾生中去度眾生的,不一定是大菩薩,普通的人如果能這樣發願,也會有此能力,因為這是願力。這個願力能幫助你修菩薩道,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之中,自己也在隨緣消舊業,就不會再造更多的惡業。因此,自願以願力去度眾生,一方面自己的悲願增加,另一方面自己的罪業也能化解。
慈悲心增上是很容易的。譬如農禪寺舉辦的法會,準備工作都是由法師以及義工負責,他們日以繼夜、風雨無阻地趕工布置壇場,雖然辛苦,可是他們做得很高興,並沒有想到做一天會有多少錢,能增長多少功德,家裡會得到什麼樣的福報,他們的目的只是為成就眾生,這種精神就是慈悲心,就是悲增上。諸位身為社會菁英,也要學習這種慈悲心的精神,這就是發菩提心,悲心增長即為悲增上。
法鼓山 辦教育,成就佛教的人才,有些人以「無名氏」護持法鼓山 ,這些人就是悲增上。此外,我們提倡環保,有許多義工每逢週末、週日、假期,會到山上去除草,將山上整理得乾淨清爽,其實他們可以利用假日帶著孩子好好地出去玩一玩,可是卻到我們山上來奉獻,這就是慈悲增上,也是悲增上。
慧增上是智慧增上,慧增上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能夠不動情緒。在山上的義工們經常來,但是很少有抱怨的。我問他們是否受到照顧?他們說:「法師們都很忙,我們自己上山來,就要自己照顧自己!」我又問:「你們長期做義工,怎麼沒有一點怨言呢?你們這樣的奉獻,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他們說:「我們處理雜草,整理山上的環境,這就是我們想得到的,因為這些雜草是心頭的煩惱草,拔一根就祛除一個煩惱,拔草等於是在念佛一樣。」所以他們將雜草拔得特別乾淨,這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增長智慧,煩惱自然就少了,以這樣一種觀想法工作,就是在修行。
今天是講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不同之處,請諸位記得我所說的:「菩薩發願,自己未度先度人,就是菩薩初發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二○○七年八月五日講於北投農禪寺「社會菁英禪修營第五十六次共修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