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禪修與環保生活

禪修與環保生活
禪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心、環境三項配合,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只重視內心的、個人的修行,對社會是有一些幫助,但幫助不大。

有的人覺得只要靠少數人修行的力量,就能感得護法龍天、諸佛菩薩來護持;可是如果我們周遭大多數的人內心險惡,行為乖張,或是生存在這個環境之中的大眾,在過去世形成了重大的共業與定業,那麼就可能會產生種種災變──天災、地變、水火災難,即使持咒、誦經也不一定能夠倖免。

定業不容易改變,這好像定時炸彈一樣;但是定時炸彈也不一定會爆炸,雖然說定時炸彈已經訂了時間非炸不可,可是如果有人知道炸彈中的信管怎麼拆除,那麼這個定時炸彈就不會爆炸了;如同定業也未必絕對無法改變。

一、環境清淨

修學佛法的人,內心的清淨是很重要的,可是環境的清淨也同樣重要。不能只是自己關起門來修行,獨善其身,就認為是在救世界、救人類。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積極在人間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才能使得世界改變,眾生得救。

因此對修行禪法的人而言,內心清淨固然是最重要的,但環境清淨也很重要。法鼓山 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是要從每個人的人格修養做起,「建設人間淨土」是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來,同時也協助其他人把他們的人格建立起來,人間淨土便可以實現了。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不能僅僅把門關起來打坐,就叫作心清淨,應該要從人心的糾正、環境的清淨做起,照顧自己的身心,照顧大家的環境,才是一個禪修者的基本態度,如果僅僅只做到個人內心的清淨,而不照顧環境的清淨,結果環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最後我們就會生活在垃圾堆裡,那便是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人,豈是擁有優良人品的人呢?。

例如:我會要求學禪修行的人,一開始不可以在髒亂的房間裡打坐,如果房間中的空氣混濁,東西放得橫七豎八,打坐時的心一定不容易寧靜。必須把環境整理得清淨整齊,打坐的時候,心才容易安定。

或許有人說,只要「心淨國土淨」就夠了,沒錯,這是源自於《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我們心中若能真正清淨,沒有煩惱,則我們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國淨土;可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清淨以前,說這句話便是昧於事實。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凡是出家人所住的地方,都是簡單、樸素、整齊、清潔、規律、寧靜的,這也是自古以來寺院修道的生活環境,我們希望能把這樣的生活環境,擴大到寺院以外的每一個角落。諸位如果到農禪寺來學打坐,便要把農禪寺的禪修精神帶回家去,不僅僅是一星期到農禪寺一次,過兩個小時簡單、樸實、清淨、寧靜的生活而已,應該也要使平常的生活都跟在農禪寺一樣。

二、內心清淨

內外是相呼應的,除了不要製造環境的垃圾,也不要製造內心的垃圾,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把它立即清除,內心中有了垃圾也要立即消除。

所謂消除內心的垃圾,就是將心調柔,一旦心能調柔,煩惱就會減少。如果煩惱很多,那表示心中的垃圾很多,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五濁惡世,也就是充滿髒亂、痛苦、無可奈何的三界火宅;如果我們心中的垃圾減少,那麼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就會像人間淨土一般。

可是我們也不能在心中自我陶醉,自己騙自己,外在的環境本來沒有這麼好,也把它說成那麼好,或是只有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其他人覺得這世界並不好。因此,我們應該要幫助其他的人,讓所有的人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那才是真正的淨土。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是可以實踐的,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要靠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和生活的環境做起,經常保持整齊、清潔、清淨、簡樸、少欲、知足,這個世界才有可能一點一點轉變成淨土。

禪修的生活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是相應的,當自己的內在心性清淨了,也要帶動、協助外在環境清淨,以達成內外的清淨──身心清淨和國土清淨,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

我們要把這樣的理念傳播出去,希望全臺灣,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有這個共識:從內心到環境,隨時保持整齊、清潔、寧靜,那麼,人間淨土很快就能夠出現!

(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日,講於農禪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