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念都是當下
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見到念頭來來去去,隨著念頭生起與消失,你也同時經驗著時間的流逝。禪修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每一個念頭只在當下這一刻。如果你與當下合而為一,你就停止了念頭的生滅,因為沒有念頭的生滅,你便體驗不到時間的存在,也就是說,時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當下。你必須要自己去發現究竟什麼是「與當下合一」。
當你讓每一念都只在當下,便沒有時間的連續性,沒有什麼東西從這一刻殘留到下一刻。每一件事情都是接連不斷的新發生,就像噴泉不斷湧出、噴入空中。如此修行時,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生。這時我們沒有持續不停的妄念,而是無止盡地重新創造,一種無止盡的相續,沒有分離的片刻。古時候有位僧璨大師說:「一念萬年」,但在這千萬年裡,其實是沒有念頭的,只有不斷的「新」。
這就是為什麼對初學者來說,學習超越念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以,今天請大家直接專注在當下。不需要去想它,只要進入當下,就像跳水者離開跳板縱身一躍,沒有考量或顧慮。當跳水者往下跳時,他放下一切,只剩下那一段長墜,沒有了時間。每一次你坐在蒲團上,就是跳入當下這一刻,不要多想,那麼你將會發現,每一個當下的確都是一個新生。
在美國,有一個很特別的問題,我的西方弟子覺得很重要,現在我想把它提出來與你們分享:在東方的傳統中,主要強調的是無我,並且要去發現無我。但是從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最重要的事,卻是要將自我發展到最大的極限,強調個體性、獨特性以及最好的特質。如果沒有發展出這個肯定的自我,一個人似乎便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發展。東、西方之間好像出現了矛盾,該怎麼解決呢?
事實上,東、西方討論的是同一件事,不過強調的重點是在不同的層次上。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必須培養自己的個人意識,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如果我們不知道約翰、瑪莉、愛思梅達或哈利是一個稱為「我」的東西的名字,便無法按照慣例和他人相處、通過考試,或者是得到一份工作。而且,既然個人福祉仰賴收入,我們也需要維持生計,就必須以單獨個人的身分來謀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經營自我。西方心理學家是從實際的觀點,強調成為獨特個體的重要。
事實上,如果不能掌握住自己個人的特性,暸解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什麼,便無法接受佛教的修行訓練。佛法的修行是由個人開始,有意願去修行並使用方法。要超越自我,必須先要有一個穩固的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見異思遷,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而改變心情或意向,無法辨別其他人對自己的影響,那麼他便不具備修禪的資格。
但是智慧來自於超越基本的自我架構,從參究是誰在走路、講話、爭論或吵架中而來。當我們超越自我時,會發展出一個更大的自我意識。要進展到這個境界,最主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去發現不分離的心,將因為分別心所造成的分離癒合起來。這就是我之前提到內外統一或是身心統一時,所指的境界。然而,統一心仍然和分離心有著同樣的結構,尚未超越,也不是「無我」。
什麼是「無我」呢?看看它字面上的意思,它指的是一個自我不存在的狀態,沒有自我中心,也不再有自我指涉的習慣。其他經驗中的一切依舊不變,只是存在的質感從根本上變得不一樣了。無心的出現,通常是仰賴先前心的統一。只要自他是分離的,彼此相對,就會出現二元對立。分別而不統一的心,無法超越自己的習性。你無法從分離的心體驗到放鬆,並且進入無心,只能從統一心開始做起。而無我也可以說是無心。因此,從這個觀點而言,平常的心就是自我的活動。
因此,禪修要專注在把心統一的方法上。我們經由禪修,發現我們自己是整體的存在。漸漸地,當我們能掌握住心理的變化過程,便能帶來平靜和統一,也就能掌握自己,控制自己那猴子般的心念了。這種統一是一種持續地新的體驗。發現它,便是發現了自由、放鬆、清明的源頭,以「自我」而言,這是一種圓滿的自我。能達到這種狀態,就已經邁出重要的一步了。我們多數人的身心都是散亂的,與自我和他人爭論不休。
讓我們嘗試把身和心統一起來,這是第一步。讓你自己變成「一」,維持在體驗身心不分離的狀態中,之後內外也會統一。全心全意投入方法中,沒有懷疑和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