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生常恣意天清涼池』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生常恣意天清涼池』?依《正法念處經》開示:觀常恣意天第九地處,名清涼池。眾生何業生於彼處?所謂
(一) 若有眾生信心悲心,見諸眾生臨終渴病,見閻羅使,生大怖畏,以石蜜漿、若以冷水施此病人。
(二) 以是因緣,是人命終生清涼天,受天快樂。其地具足流水河池戲樂之處。於彼天中受種種樂,目視則足,香氣恣意,身觸細濡,聲味亦爾。
(三) 其心清涼離於醉過,其飲具足五種功德,天既飲已增十功德,行空不墮,乘空無礙如遊平地,不勞其力。
(四) 歌舞戲笑,心常悅樂受天功德,百功德樂。耳聞音聲無所障礙。如是天中受第一樂。如是天樂隨意所受,境界之樂。
(五) 有八林樹,七寶所成:一名四歡喜;二名遊戲行;三名意清涼;四名風樂林;五名音樂聲;六名葉音;七名花林;八名如意林。於此林中遊戲受樂,眼視妙色、耳聞愛聲、鼻聞妙香、舌得上味。如是離垢,其心清涼,五根境界皆悉受樂,為如是等六欲所燒,日夜增長六欲之火,縱逸熾然而不覺知。
(六) 生放逸地,放逸壞心,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有餘善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常離飢渴,無有疲倦,不值飢怖,受第一樂,一切世間人所愛念,為設敷具、供身醫藥,以餘業故。
由此觀之,如是『六者』,即所謂眾生生常恣意天清涼池,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天道』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也。謂因修十善業,是名天道。又六道之一。與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一、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二、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勝業,同生此天。三、須夜摩天,梵語須夜摩,華言善時分。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此天於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樂天,謂此天自化五塵而娛樂故。六、他化自在天,謂此天假他所化樂事,以成己樂,即欲界天主。其依處在諸趣之頂,故謂之天。身有光明,故謂之天。果報最勝,故謂之天。為有情輪迴之道途,故謂之道,趣者所趣向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9年8月11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