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無難
↑TOP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各位來參加禪七是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們的目的,就是你們的成績和結果,不要希望參加禪七是要來開悟的,或急著要得到其他什麼成果。諸位之中有些是不辭遠途來參加禪七的,有些則是很不容易才抽出時間來參加禪七,因此對禪七的修行懷有企盼和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進入禪堂,就必須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禪七之前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把身體、頭腦、心情放輕鬆。
心存企盼和目的來修行,就像用扇子追著去接飄蕩在空中的羽毛一樣,愈追飄離得愈遠;若是全神貫注,腳步輕盈緩緩而上,反而能夠接住。修行就是鍛鍊我們的心,使它趨向穩定、安靜、不動。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貪求不斷,只會增加煩惱,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因為任何執著或企求都會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參話頭,可是愈參愈難過,愈參心裡好像打了結,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繩子綑成了結,又好像變成一把刀來刺你的心。」你愈是驅策自己,就愈覺得緊張,緊張就會造成不舒服。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身體如果覺得疼痛,便很緊張,迫不及待地想趕走痛苦,那只會痛上加痛,這時只要把身體放鬆,疼痛就不會加劇了。
有人平時呼吸順暢,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希望使呼吸更暢通。其實,呼吸原本沒有問題,就是為了要求呼吸更規律、順暢、飽滿,反而使得呼吸困難。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呼吸,呼吸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氣管,氣管就會出現問題;在意頭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只要在意身體任何部位,那裡就會出現狀況。所以身體發生任何現象和反應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會身體上的任何反應;其次,不理會心理產生的任何現象。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不舒服的部位放鬆;有任何不由自主地抖動和跳動,都是由於肌肉緊張,就更需要放鬆;如果心裡產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時時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上,而且要專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總之,身心必須放輕鬆。
莫存順逆
↑TOP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何者是「順」?何者是「逆」?「順」是指喜歡的心,「逆」是指不喜歡的心;有此喜歡、不喜歡的兩種心,佛道就不會現前。修行時不該心存愛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很得力,自認快開悟了,於是就在那裡等開悟。其實,自覺快開悟時,心已散亂了,又如何能開悟?
曾經有位參加禪七的人在開始時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狀態產生某些明顯的轉變,當他察覺到時就驚慌了,心想︰「現在的我很好,如果變得連自己、連朋友都認不得了,那該怎麼辦?」這樣一想的結果,那次禪七打得一塌糊塗。這種矛盾心態經常影響修行者。參加禪七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有所轉變時卻又擔心害怕。其實,修行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沉著、穩定,更像一個人,絕不會變得更鬼里鬼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修行人經過一番修持之後,都變得更踏實、更有智慧。因此,既然來修行,就不要害怕轉變。
這種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進入又怕進入的矛盾心態,其實也是正常的反應。記得我年輕剛出家時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夠出家就覺得很興奮,真正上山要剃度成為出家人時卻又心生恐懼,不知道將來在寺廟裡會遇到什麼事,心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後升天堂,因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後會有什麼結果。
一般人這種藏在內心深處的「我愛」平常並不明顯,在修行時就容易暴露,當弱點暴露時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礙。我把這種情況告訴諸位,希望一旦出現這種恐懼的時候要及時察覺,不使它成為修行的障礙。
順與逆是相對的,因為有所喜歡就一定有所不喜歡,喜歡之物得不到就變成不喜歡。這種衝突的心態對於平常人是病,對於修行人更是大病。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但要認清它,更要治療它;毛病消失時,便是見道處。所以,修行是來治病的。
虛明自然
↑TOP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然,不勞心力。
世間任何事情都如空中鳥跡、鏡中影像。小鳥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在空中留下了什麼?你站在鏡前看到自己的影子,離開後鏡中又留下了什麼?心也應該如此︰不管發生了任何事,都不該在心中留下痕跡。我們不能否認鳥兒確實飛過,鏡子確實映照過。然而,正因為鳥兒沒有留下痕跡,其他的鳥兒才能自由自在地飛行;正因為你的影像沒留在鏡子裡,其他人才能在鏡中照到各自的影像。如果鳥跡留在空中,那麼天空看起來還會像現在一樣空曠嗎?如果人影留在鏡中,那麼鏡子還能映照嗎?
同樣地,人在修行時,捨不下既有的知識和經驗,那只會增加障礙。比方說,從前在其他老師那裡所學到的任何東西都像鳥跡或鏡影。打禪七時,如果這些東西都留在心中,就無法吸收我所教的,因為這些影跡成了干擾和障礙。在第一天晚上,我就要你們忘掉過去發生的一切──不要把這次禪七中發生的事情和以往的經驗比較。
「無可記憶」並不意味像木石般,其實心依然清清楚楚知道,只是不引發這些記憶來做比較和判斷。仰山慧寂問溈山靈祐︰「百千萬境一時現前,怎麼辦?」溈山說︰「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鳥兒的確飛過,鏡子的確映照過,但與你無關。現象會改變,但心不為所動。這樣也就能夠「虛明自然,不勞心力」了。雖然我們尚未親證到這樣的境地,但是已經知道理應如此,則心中再有任何事相反應出現,都應放下,讓心裡不留東西。
某次禪七有人覺得禪堂太熱了,所以衣服一件件脫,但環顧左右,其他人好像都不在乎熱。最後他忍不住了,就跑來跟我說太熱了,希望准許他到室外透透氣。我說︰「你之所以覺得那麼熱,是因為心想天氣熱,愈這樣想,就愈覺得熱。如果把心放在方法上,就不會覺得熱了。」他聽了我的話,果然有效。這是由心所生出的煩惱。環境也許會製造一些煩惱,但如果你的心不跟它合作,就不會構成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