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書院』乃是專修、專弘西方淨土,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之教學場所。何以故?蓋依夏蓮居大德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之『聞經獲益第四十八』云:「、、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也。歡迎常來參訪及介紹給『親朋好友』,並加入『我的最愛』。阿彌陀佛!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轉載-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 文/聖嚴法師
轉載-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 文/聖嚴法師
智慧是從修福中來表現,如果你不是修福報而表現智慧,那是賣弄才華、賣弄小聰明。不需要你講話,你卻滔滔不絕;不需要你的學問,你卻賣弄學問;不需要你表現你有多高明,你卻刻意表現高明,這是智慧嗎?不是!是愚蠢。為什麼說「大智若愚」呢?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輕易講話,不需要他講話的場合,他不會講;非要他講的時候,也只是三言兩語講完,不拖泥帶水,不會刻意賣弄求表現。
1.《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中國禪宗有一位偉大的禪師六祖惠能,他就是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當下便立即開悟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但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做你應該做的事。所以這裡所說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心。
「無住」,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來表現慈悲心,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從修福報中來表現。
2.《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話是在強調智慧的功能。心住於法,那是有執著,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而行布施,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為是「有相布施」,便會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給了我一個大紅包,然後跪下來求我說:「師父,當你生西天的時候,不要忘了我。」他等於是拿一個紅包希望買一張到極樂世界的船票,這是「金牛」的行為。
我告訴他:「我生西方的時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嗎?但是到那時,我沒有身體,也沒有手、沒有頭,什麼也沒有,我就這麼去了,你怎麼跟呢?」
他說:「那我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也跟著去呀!
我說:「當你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哪個地方不是淨土?哪個地方不是佛國?你還跟我去做什麼?」
他這樣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為,希望我生西天的時候也拉他一把。有這種心還算是好的,念頭還算是善的,想生西天總比要下地獄來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過,以《金剛經》的觀點來說,做任何好事,應該都是「為布施而布施」,布施後不求回饋、不為任何目的,這才是無盡的布施、無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經有一位居士和我談過話以後,我幫了他一點小忙,臨走的時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個口袋,最後說:「師父,我今天忘了帶錢。」
我說:「我又不是律師,不需要鐘點費或談話費。跟你談幾句話,是我這個和尚應該做的。你跟我談過話以後,一定要給我錢才能走得了嗎?」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談過話一定要給我一筆錢,否則便欠我一份人情債,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其實,任何人的債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債可以欠,如果對方向你要債,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聽。
以智慧心來行菩薩道、修智慧行,等於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東西都清清楚楚,不會迷惑,也不會迷亂。有相布施便是有所執著,有執著便有煩惱,等於是在黑闇之中;無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沒煩惱,等於從煩惱中得解脫。
3.《金剛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菩薩做了福德,不應該貪著有福德、有功德。貪著於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薩,是凡夫。
(本文摘自:《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