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3887-云何為『菩薩之賢聖正見』


標題:云何為『菩薩之賢聖正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賢聖正見』?茲依《佛說無言童子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若有菩薩,勸化眾生入於佛道,是為菩薩承於他音,設令其人心不懷亂,是為思惟,假使等觀於道意者,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三)    若能宣于所聞微妙之慧無上正真,承此他音,假使能通達不計吾我,是為思惟,志性清淨無有諛諂發起洪業,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四)    所聞順義而不違法,是承他音,修眾德本,是為思惟,所行微妙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六)    順念如應勸助道意,初不廢退等觀賢聖,放捨一切所可聞念,是承他音,一切所有敢可尊敬,悉能施與無所愛惜,是為思惟不望其報不貪著道至於大乘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七)    聞於禁戒弘雅之教此承他所執戒心無所習舍是為思惟戒無所篤信至真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八)    聽省忍辱仁義大慈此承他音而懷愍傷無有害心是為思惟究竟閑靜信諸法盡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九)    聽省精進則而順之是承他音其心不住懈怠垢穢是為思惟無合無散無所違失慇懃精進以勸助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    令聞禪定三脫之門三昧正受此承他音心所為事而不可得觀察心本是為思惟所修禪定不墮顛倒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一)          聽聞智慧身根華此承他音所聞法觀察本末之所歸趣是為思惟棄捐諸流眾崖底源開化之意是為賢聖之正見。

(十二)          示以四恩聽攝所聞了無所著此承他音未曾放廢四恩之教是為思惟所可救濟恩及眾生斯平等義開度立之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三)          修四梵行慈悲喜護此承他音而不壞除愍愛眾類亦無所毀所可奉行不求名稱是為思遵樂空無為眾生故而修愍哀以法之故而行歡悅為二報故勸助道德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四)          設令聽省四分別辯此承他音觀察諸法威儀禮節是為思惟從法義等於平均所行具足勸發道意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五)          若聞所當奉行微妙導利之事此承他音念御順行而不遠離是為思惟章句道跡所由處所宣布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六)          若能令聞三十七品正覺之法此承他修於意止悉不憒亂行於斷意未曾惑隨不善之心而常順從德義之志。其神足者精進禪定不懷怯弱篤信如是明解章句而不退還慧能尋對一一觀察心由力不行塵勞入覺意法等於道心是為思惟假使無意無所思念於四意止不起不滅於四意斷柔和身心於四神足審如真諦曉了如是。所趣若斯執智慧刀截斷眾垢情欲不散入于正法而於覺意下入等觀無有二事所歸徑路勸助道心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七)          使聽聞四聖諦者此承他音五陰苦患愛之難滅盡所習因緣之報入於徑路為思惟雖處諸苦慧無所起於諸所習慧無所習於諸所盡慧究竟盡由于徑路慧無所勸發大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八)          若以聽受於三脫門此承他音篤信於空不畏無而於無願無所志求是為思惟不生空行開化諸見興於無相教導一切諸所相行發于無願所生至誠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十九)          令初發意順從大業此承他音修菩薩行不捨一切是為思惟不退轉地當成正覺為賢聖之正見也。

(二十)          得善知識而從其教此承他音目見世尊諮受聖路是為思惟口所言不違所言身口相應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二十一) 聽所講法等於惑亂此承他音觀察諸法義之所歸是為思惟奉行法義不失道教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二十二) 親近如來諮受所宣承他音識分別道心不捨大猷是為思惟受奉行有所開化能使成就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二十三) 設能聽受八萬四千諸道品法此承他曉了分別八萬四千諸佛之行也是為思惟八萬四千眾生之類各異根者如應說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二十四) 在在所由悉無所樂發功德心此承他音假使其心不捨功德為思惟以是德心專精勸助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四者』,即所謂菩薩之賢聖正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正見』者,謂人修無漏道(無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見四諦(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68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