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6019-云何為『眾生生三十三天俱吒』

標題:云何為『眾生生三十三天俱吒』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生三十三天俱吒』?依《正法念處經》開示:觀三十三天所住第六處,名曰俱吒。眾生何業而生彼處?所謂
(一) 若有眾生獲執賊人,不加罰戮、不令苦惱,或他捉賊,令其得脫。以潤益心利益眾生。供養父母,奉施病藥,隨心所須,不盜父母所有資財,悅意軟語,利益少言。常以香華供養禮拜念佛功德。恭敬師長,禮拜問訊,和言軟善。見惡知識而不親近,不樂其行。不善惡人、不正行人,世間所賤,不共同行,不與同住。
(二) 親近宿老,遵奉祇敬。受佛禁戒,智慧具足,真心持戒,不惱壞他。眾人所愛,善言讚嘆。軟語供養奴婢僮客,不橫加怖。飲食知足,不飲餘食。不惱眾生,不喜瞋恚,不與下賤屠兒魁膾販賣貿易,賣買質直。不誑眾生,不入酒肆,不為女人之所輕易,不壞威儀進止庠序。
(三) 言則奉行。不求他人好惡長短。心不懷恨,不說毀呰亦不言智。見他田植,不生嫉妒。租稅依法,不欺王者。不盜他田溉灌之水。若晝、若夜,不取他果。
(四) 一切眾惡悉捨不為,或一一止,或復下止。云何下止?遍作諸業是名下止。云何中止?作已懺悔,毀呰不作,是名中止。云何上止?不作遍業,不教他人,勸他令捨,不生隨喜,捨離惡人中下之業。如是三人得三種果,謂上中下。
(五) 如是行善、捨惡業人,身壞命終生俱吒天。既生天已,身無骨皮,離於污垢,受樂成就不可稱說。譬如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王四天下,所受之樂比此天樂如活地獄。
(六) 其天住處縱廣三千由旬,七寶天樹、河池莊嚴於彼天中,名曰行林。其林金樹,隨天憶念,悉從樹生。隨天所至,常與天俱,如轉輪王七寶,隨王心念常與王俱。此天園林亦復如是,若天念住,林即住地。譬如飛鳥翱翔於空,住則依地,此天園林亦復如是。此俱吒天一勢力也。以善業故,復有勢力。以善業故,隨其行處,眾妙音鳥常與天俱,是俱吒天二勢力也。
(七) 復有善業隨其行處,諸蓮華池、眾蜂妙音、鵝鴨鴛鴦以為莊嚴,是俱吒天三勢力也。復有善業,著天華鬘,行於空中自然而有千葉蓮華,毘琉璃莖,諸天女等,坐其華臺與共遊戲,是俱吒天四勢力也。復有善業,隨天所至行於空中,天諸寶器盛滿天飲自然在手,共諸天女次第飲之,歌舞戲笑如意能行,是俱吒天五勢力也。復有業力,隨其所念一切成就。若有憶念,欲行異方,能越山峰,園林華果皆悉具足,行於空中與諸天女作天伎樂,隨意所至。善法堂天、善見城天見此天眾,昇此高殿,下觀山谷,生大歡喜,如天使者觀閻浮提,是俱吒天六勢力也。
(八) 釋迦天王與其后坐百千葉蓮華臺上,乘空而遊,善業所化。一一華葉有五天女,天鬘莊嚴坐於華葉如融金聚,作天伎樂瞻仰帝釋,端正殊妙,與天帝釋詣俱吒天。時彼天眾見帝釋來,皆大歡喜出迎帝釋,頭面敬禮,美言讚歎,圍遶帝釋四面而住。或在山峰或遊戲處,或在山頂,或在園林或蓮華池,共帝釋住。俱吒天眾與天帝釋久時遊戲,還歸本宮,釋迦天王還善法堂。
(九) 此天所受五欲之樂,上妙色聲香味觸等,乃至愛善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間,第一安樂,不遭病苦,或居大洲不畏怨敵,或為大王或為大臣,常受安樂。以餘業故。
由此觀之,如是『九者』,即所謂眾生生三十三天俱吒,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三十三天』者,梵語,忉利天Trayastrim%s/a,譯作三十三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何等三十三?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山峰天;三者名住山頂天;四者名善見城天;五者名缽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七者名雜殿天;八者名住歡喜園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樹園天;十一者名險岸天;十二者名住雜險岸天;十三者名住摩尼藏天;十四者名旋行地天;十五者名金殿天;十六者名鬘影處天;十七者名住柔軟地天;十八者名雜莊嚴天;十九者名如意地天;二十者名微細行天;二十一者名歌音喜樂天;二十二者名威德輪天;二十三者名月行天;二十四者名閻摩娑羅天;二十五者名速行天;二十六者名影照天;二十七者名智慧行天;二十八者名眾分天;二十九者名住輪天;三十者名上行天;三十一者名威德顏天;三十二者名威德焰輪天;三十三者名清淨天。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