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轉載-如何體驗觀音道場? .

轉載-如何體驗觀音道場? 到法鼓山來,最好也能走一段路,一邊走路,一邊享受山上莊嚴的氣氛;一邊走路,一邊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走朝山步道的時候,請菩薩一邊走,一邊欣賞山光水色,練習聽風、聽水、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樣,就是在體驗觀音道場的修行,不只是散散心而已。 所謂觀音道場的修行,運用的是禪觀的方式,不論吃飯、舉手投足都專心當下;不論看什麼、聽什麼,都不去思考、不給名稱、不做比較,最後當身心與環境統一而不對立時,就進入了三昧,這也是祈願觀音殿內大門上所掛的「入流亡所」字匾的意思。「入流」是入空性之流,「亡所」則是主觀自我與客觀環境都沒有了。而念觀世音菩薩,持續地念觀世音菩薩,也是禪修法門。當念觀音念到一心不亂,念到身心統一,就是入了三昧。(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創建》之〈法鼓山全山導覽〉) 什麼是「禪觀」? 大家要知道一個原則:修行是無一樣不叫作「觀」。修行就是「觀」,禪觀也是「觀」;不管是大小乘的修行法,不論次第禪觀或禪宗的話頭、默照,通通都是「觀」。「觀」是基礎的修行原則。 什麼時候「觀」?有的人認為打坐、盤腿,就是在觀心、觀鼻,其實修觀並不是那麼狹隘。一般的人,平時不容易打坐、沒有時間打坐,仍然可以修「觀」。過去我們知道有慈悲觀、因緣觀、五停心觀、數息觀等,現在我在山上指導禪修,不管是樹葉、草葉,或是水、風、雨、陽光和霧也可以觀,甚至是颳颱風,都可以觀!在我們山上,任何的景物與對象,都可當成「觀」的體驗主體,這就叫作「即景觀心」,也稱為「即景修觀」。 八式動禪也是「觀」,觀自己身體的動作,是不是放鬆。修觀的首要條件就是把身體放鬆,放鬆之後,無論看什麼、觀什麼,都會覺得另有意境,與平時的感受不同。如果身心不能放鬆,不論看到什麼、面對什麼,都是煩惱,都是對立。如果身心能夠放鬆,你跟環境不會對立,而是統一的,不會把環境當成對象,不易生起各種好惡喜厭等情緒,即使有這些感觸,也會漸漸清淨、減少。身心放鬆之後再來觀景,就不會和環境對立。 現在山上有許多地方都可以修觀,而且在各種天候狀況下,都有適應的修觀方法。修「觀」的原則,就是「放鬆」身心,放鬆以後,就不會和觀的對象對立,而身心和環境統一,這個時候就是進入了三昧;到了念念統一,就是入定了。 很多人以為三昧不容易練成,其實三昧的境地有深有淺,只要身心跟環境統一,就是進入三昧,有的人善根深厚,一練即成。(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創建》之〈參學禪修的原則和方法〉) 有哪些景物可以練習? 1.聽溪 修觀的方法,第一種是聽,用耳朵聽。山上特有的聲音是水聲,我們有「聽溪禪」。明朝憨山大師有一次坐在茅篷前一座臨溪的小橋上聽溪水,他一直聽一直聽,聽得忘掉了自己,就這樣聽溪聽了一夜。他已經忘掉時間,而入了三昧、入了定。如果你和溪水的聲音合而為一,身體的負擔就不存在,心的妄念也不存在,你和環境就不會對立,坐在那裡不會累,而能夠一直坐下去、一直坐下去。 諸位有沒有在山上享受過這種聽溪的經驗?我想大概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原因是身心沒有放鬆,身心沒有放鬆,所以坐不了多久就覺得背痛、腰痛、腳痛,怎麼坐都不舒服,聽溪也聽不成了。聽溪的時候,不去理會身體的反應,頭痛、腳痠、腿麻,什麼都不管,一心一意只是聽溪,這是修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從耳根而入三昧。 聽水聲的時候,不是用耳朵刻意去聽,那樣會愈聽愈煩、愈聽愈累,甚至會耳鳴,因為聽得太過用力。聽的時候,耳根是不費力的,不是張大耳朵去聽,而是聲音自然而然進入耳朵;就好像經過一間餐館,沒有特意要去聞食物的香氣,可是食物的味道卻自然飄送我們的嗅覺之中。聽聲音也是如此。不刻意去聽,不刻意去聽聲音的旋律、聽聲音的大小、聽聲音的遠近,通通不需要。只知道有聲音,甚至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是水聲,但是漸漸地,不再在意那是水聲,而是有一種聲音在耳朵裡面不斷、不斷持續下去……,這個時候,心就安定下來,心安定以後,身心才能跟水聲合而為一。 至於聽水聲的時候,什麼姿勢最好?坐著、站著,任何姿勢都可以。比較容易安定的是坐姿,不一定是盤腿打坐的姿勢,而是看哪一種姿勢坐得安穩就怎麼坐。 聽水聲的好處是水聲是連貫、不中斷的,但是連貫、不中斷,並不等於水聲的大小、水聲的頻率完全相同。水聲還是有大小、強弱之別,但是聽的人不去分析,不去研究,以平等心、平常心來聽,不以選擇心聽。諸位練習聽水聲的時候,可以十五分鐘為一單位。 2.觀水 另外一種「觀」,是用眼睛看。山上的法印溪和曹源溪沿溪有好幾處水瀑,水量雖不大,卻都很美,我們可以藉此來練習觀水;另外,祈願觀音殿後面的水幕,也可用來修觀。 觀水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幕水景,所以容易單調,因此要提醒菩薩們先把身體放鬆,放鬆以後再來觀水瀑。 觀水瀑的方法還是一樣,一心一意只觀水瀑,其他都不理會。有的人心是亂的,如果教他看、教他聽都做不來,這時候可以教他念觀世音菩薩、數呼吸。如果念觀世音菩薩也念不下去,數呼吸也數不來,那就教他數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這樣數著數著,心也會定下來。這是輔助的方法。 3.觀風 一到風季或者颱風時節,法鼓山上的景致非常優美,風是非常具藝術性的一種律動。過去我住男寮的時候,從方丈寮的窗前,就能看到一片竹林和樹梢,颳颱風的時候,就看到它們像是在風中起舞,非常有致,往往我一看就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捨不得走,就站在那邊欣賞。 風是看不到的,我看到的是竹梢和樹枝受風搖撼產生的律動,那個律動是一致的,而且每次變化的形貌都不同。就像是欣賞風的一場優美舞蹈,首先看到它優美的姿態,漸漸、漸漸看到它是整體、連貫、一片無差別的景致。看到這幕景致,我就不想離開了,就在那裡一直看著,這是非常享受的事。 植物是受風搖動,但是我看到的卻像是植物在搖風,只看到植物的搖動。因此觀風,實際上看的是植物、草木等搖動而知有風,它們是一體的;觀的人跟它們也是一體,不是對立的,那也就是進入三昧。 其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觀風。例如在方丈寮,室內室外都擺了好幾盆蘭花,只要風輕輕吹過,蘭花的葉子,多也好、少也好,就像是在跳舞。這也可以觀風,風強則葉子的律動大一些,風弱則蘭葉的擺動小一些。就這麼一直看下去,也會入定的。 不論是外邊的大環境也好,小環境裡的小天地也好,只要有風,就可以修觀。即使是一根羽毛,只要有風,就能見到羽毛輕飄,也可以觀風。也許有人會斥為無聊,其實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練習身心跟環境的統合,都可算是修行的方便法。(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創建》之〈參學禪修的原則和方法〉)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506期)

沒有留言: